“焦慮”是初為父母的典型特征,生怕自家孩子各方面落后于同齡人。又到了一年中生長發育的黃金季節,然而很多家長卻緊蹙眉頭,總感覺自家孩子長得慢,明明平時吃嘛嘛香,身體也沒有疾病癥狀,為什么就是不見長呢?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光顧著憂心忡忡,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寶寶飲食中的“營養密度”!
食物“營養密度”的黃金法則
營養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的濃度。簡單來說,就是食物中有讓寶寶吃飽且有力氣的“能量”,還要有滿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比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因此,寶寶吃得多并不代表吸收的營養充足,還要看食物的“營養密度”值。如果長期吃低營養密度的食物,表面上看寶寶似乎吃飽了,但其實根本沒有攝取到有價值的營養成分,自然影響生長發育。一般而言,食物的營養密度高低遵從以下兩個原則:
1、完整(固體)食物的營養密度>分解(液體)的食物
米湯、粥、稀飯這樣的流質、半流質食物雖然更易被吸收,但所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相比固體食物(米飯)而言卻少得可憐。同理,整個蘋果比榨成汁營養密度高;肉的營養密度大于肉湯。即使是100%鮮榨的果汁,在榨汁過程中很多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都會流失。而肉湯、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 1%~2%,而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則在 15%~22% 左右。很明顯,完整或者固體食物的營養價值相對更高。
2、粗糧的營養密度>精糧、細糧
粗糧是相對于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谷類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干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等。粗糧避免了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成分流失,因而營養密度相對會更高一些。此外,避免過多添加調味料(特別是糖和鹽),也是保障食物高營養密度的方式。
當然,給寶寶添加輔食除了要考慮營養密度外,還要根據寶寶自身的腸胃適應情況來把控尺度。總體上遵循“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軟到硬、由一種到多種、由流食到固體”的科學原則,如果過早為寶寶添加高營養密度的固體食物,也許并不能有效補充營養,反而會導致寶寶腸胃發生不耐受,罹患腹瀉、便秘等腸道問題。而寶寶開始長牙后,則要特別注意輔食的粗細搭配。顆粒較大的粗糧不僅有助于鍛煉寶寶的牙齒咀嚼能力和吞咽功能,而且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起到吸收水分和腸道內的有毒物質,以預防便秘、消化不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