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是育齡婦女卵巢周期性變化的產物。每次月經中期,卵泡發育成熟。排卵后的卵泡塌陷和出血,形成血塊,留在卵泡內的顆粒細胞肥大、增生,內含黃色類脂質,稱“黃體細胞”,黃體細胞逐漸形成黃體。黃體在排卵后一周發展至高峰,直徑可達1.3cm,內層布滿豐富的毛細血管。此時,如卵子受精,則這種一般性黃體變為妊娠黃體,能繼續維持到妊娠46個月才開始退化;如未受精,黃體開始退化,逐漸形成白體直到消失,過46天,月經來潮,卵巢中又開始有一個新的卵泡發育。
而黃體破裂是婦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一般出現在14~30 歲的年輕女性身上。但是,黃體破裂對人的危害是因人而異,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主要的癥狀:
1、 突然的但很輕微的一側下腹疼痛,破裂黃體內的毛細血管自行愈合,流出的少量血液也自行吸收,不會有后遺癥。
2、 有的則可能發生劇烈難忍的腹痛,為繼發黃體內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向腹腔,造成持續性腹痛,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大汗淋漓、頭昏頭痛、血壓下降、四肢冰冷等癥狀,也會因此發生出血性休克,如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黃體破裂聽起來讓人覺得是受到猛烈撞擊之后才會出現的現象,但是其實不然。黃體破裂的原因有三種:
1、第一種是自然破裂。正常情況下,黃體內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黃體內的壓力,從而發生自發性破裂。一般認為認為,血管黃體化期間,功能不全,就會容易發生黃體內毛細血管出血,從而導致黃體破裂。
2、外力作用,也就是所說的“撞擊”。如下腹受到撞擊,或者劇烈運動、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時,腹腔內壓力突然升高,都會有可能使成熟的黃體發生破裂。此外,性生活時男方動作粗魯,女性下腹部也會受到強烈的沖擊,導致黃體破裂。
3、性交原因:性生活時,女性的生殖器官擴張充血,達到性高潮時,肌肉組織可呈痙攣性收縮,會使黃體內張力升高,加上男性的粗魯,撞擊到女性腹部,就有可能出現黃體破裂。
黃體破裂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急癥,指的是卵巢黃體在特定情況下發生破裂并導致內出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黃體破裂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以下內容詳細介紹了黃體破裂的治療方法、適用條件以及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
保守治療適用于病情較輕、內出血量較少且病情穩定的患者。具體條件包括:
在保守治療期間,患者需要接受嚴密監測,包括血壓、脈搏、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的動態觀察。通常情況下,黃體破裂會在一次月經后逐漸自行凝集止血,避免手術治療。
如果病情較為嚴重,特別是出現以下情況時,需立即采取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通常采用剖腹止血的方式。破裂的黃體會被剔除并縫合,同時清除腹腔內的積血。若積血較新鮮,可通過自體回輸的方式節約血源,減少輸血需求。
在治療和康復期間,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黃體破裂的治療需根據病情輕重選擇適當方法,輕癥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恢復,而重癥患者則需盡早手術干預。患者在治療期間需注意自我保護,避免誘發因素,確保病情穩定。
黃體破裂是指卵巢黃體在月經周期的特定階段發生破裂的情況。這種情況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可能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在內分泌系統和生殖健康方面。
黃體破裂的癥狀并不典型,但以下表現可能提示其發生:
黃體破裂的發生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通常出現在排卵期后。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黃體破裂的風險:
黃體破裂的診斷較為復雜,通常需要結合以下信息:
女性在月經后期應特別注意自我保護,以降低黃體破裂的風險:
如果懷疑黃體破裂,應立即就醫。醫生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保守治療或手術干預。
黃體破裂雖然不常見,但其潛在危害不可忽視。女性應關注自身健康,采取預防措施,并在必要時及時就醫。
黃體是一種由卵泡在排卵后迅速轉變而成的富含血管的腺體樣結構。根據是否受精,黃體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黃體酮(也稱為孕酮)是由黃體分泌的一種天然孕激素。它對雌激素激發的子宮內膜具有顯著的形態學影響,是維持妊娠所必需的物質。
黃體功能不全是指黃體發育不良或過早萎縮,導致黃體酮分泌不足。其主要原因可能與排卵前雌激素分泌不足有關。
盡管黃體和黃體酮密切相關,但它們是不同的概念:
黃體和黃體酮在女性生殖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的功能密切相關但又各有不同。了解它們的區別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女性健康和生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