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肉起源于清朝康熙40年(公元1694年)的北京城。當時,一位來自山東的書生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但不幸名落孫山,盤纏也幾乎耗盡。為了生計,他決定開一家熟肉店,邊經營邊繼續讀書準備再次應試。
這家熟肉店開在西單牌樓附近,由于肉質鮮美、分量充足,生意逐漸紅火起來。書生還在當地成家,與妻子共同經營生意。一晚,兩人在熬煮肉時因喝酒聊天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后發現鍋中的肉已經煮得軟爛如泥。為了挽救這批食材,他的妻子靈機一動,將濃稠的肉汁涂抹在肉上,冷卻后出售。讓人意外的是,這種處理方式讓肉的味道更加鮮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
一天,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路經此地,被飄來的肉香吸引,便命隨從購買了一塊品嘗。他發現這種肉香嫩熟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稱贊其為“尚品”。隨后,康熙將這對夫妻召入宮中,并賜予匾牌“尚品堂”,醬肉從此成為宮廷御用食品。
醬肉最適宜在秋冬季節制作和食用,因為這兩個季節氣候較涼,適合滋補類食品。
醬肉不僅是一道歷史悠久的美食,更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營養價值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需注意適量食用,保持健康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