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肴里加入味精時,除了要留意味精的用量,還需關注其他一些問題,不然仍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下面為您詳細介紹日常烹飪中使用味精需要注意的問題。
味精在高溫環境下或者經過長時間烹飪,會產生有害物質。因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在超過120℃時,會轉變為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不僅失去鮮味,還可能對人體有害。所以,建議在菜肴出鍋的時候再加入味精,這樣既能保證味精發揮提鮮作用,又能避免產生有害物質。
味精的鮮味在咸味菜肴中更容易揮發出來。這是因為咸味能夠增強味精中谷氨酸鈉的鮮味感知。而在甜味菜中,味精的效果就沒那么明顯。例如在做糖醋里脊等甜味菜肴時,加入味精并不會讓菜品的味道有顯著提升。這也是為什么當味精放多了可以加糖來緩解的原因,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過多味精帶來的不良味道。
肉類食物本身就含有谷氨酸,當與食鹽一同加熱時,自然會產生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例如燉排骨、炒肉絲等,這些肉類在烹飪過程中與鹽發生反應,已經能夠產生足夠的鮮味。如果再加入味精,就會導致谷氨酸鈉攝入過多,長期過量攝入谷氨酸鈉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在制作酸性菜肴,如糖醋排骨、醋溜土豆絲時,沒必要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溶解,無法充分發揮提鮮的效果。酸性物質會抑制味精中谷氨酸鈉的解離,從而使其鮮味難以釋放出來。
綜上所述,在烹飪中使用味精時,要注意避免高溫長時間烹飪、不在甜味和酸性菜肴中濫用味精,以及做肉類食物時謹慎添加,這樣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保障身體健康。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