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妊娠過程中,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壺腹部與峽部連接處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約30小時,受精卵在輸卵管蠕動及輸卵管上皮纖毛的推動下,逐步向子宮方向移動。然而,如果受精卵在晚期囊胚階段前未進入子宮腔內側,則可能導致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著床和發育的異常情況,其發生原因涉及多種生理和病理因素,包括輸卵管炎癥、輸卵管發育異常、避孕失敗等。此外,不良生活習慣和特定疾病也會顯著增加異位妊娠的風險。
輸卵管炎癥是異位妊娠的常見病因之一,主要分為輸卵管粘膜炎和輸卵管周圍炎:
曾患輸卵管妊娠的女性,即使經過手術治療痊愈,再次發生輸卵管妊娠的風險仍然較高。
雖然宮內節育器本身不會直接增加異位妊娠的發生率,但若節育器避孕失敗導致懷孕,則異位妊娠的概率會顯著上升。
輸卵管發育不良通常表現為輸卵管過長、肌層發育差或粘膜纖毛缺乏。此外,輸卵管功能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調節,若這種調節機制失衡,則可能影響受精卵的正常運行。
當卵子在一側輸卵管受精后,受精卵通過宮腔或腹腔進入對側輸卵管,這一過程被稱為受精卵游走。如果移行時間過長,受精卵增大后可能在對側輸卵管內著床,形成輸卵管妊娠。
某些疾病也會增加異位妊娠的風險:
反復人工流產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受損,從而降低胚胎在子宮腔內著床的可能性,增加異位妊娠的風險。
吸煙、酗酒以及服用促排卵藥物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能顯著提高異位妊娠的發生率。
異位妊娠的發生原因復雜多樣,涉及生理、病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女性應關注自身健康,避免高風險行為,并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