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及分類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其發病原因復雜,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以下將詳細介紹其主要原因及相關特點。
1. 感染性原因
感染性病理性黃疸是由病原體侵入新生兒體內引發的感染所致,常見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1.1 新生兒肝炎
- 主要由宮內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巨細胞病毒(CMV)是最常見的致病因子。
- 癥狀通常在出生后1-3周出現,表現為黃疸、灰白色大便、深黃色尿液,以及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
- 患兒可能伴有厭食和嘔吐等癥狀。
1.2 新生兒敗血癥
- 由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環并產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感染。
- 高危因素包括羊水混濁、胎膜早破、臍帶感染或皮膚損傷。
- 臨床表現為食欲低下、發熱、黃疸加重以及皮膚出血點。
2. 非感染性原因
非感染性病理性黃疸主要與新生兒本身的生理或遺傳因素相關,常見原因如下:
2.1 新生兒溶血
- 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種免疫溶血性疾病。
- 母體抗體攻擊胎兒紅細胞,導致紅細胞破壞。
- 典型癥狀包括黃疸、肝脾腫大和貧血。
2.2 膽道閉鎖
- 通常在出生后2周內開始出現黃疸,并逐漸加重。
- 糞便顏色由淡黃色逐漸變為白色,肝臟逐漸增大且質地堅硬。
- 血液中結合膽紅素水平顯著升高,肝功能異常。
2.3 母乳黃疸
- 約1%的母乳喂養嬰兒可能出現母乳性黃疸。
- 通常在出生后數天開始,黃疸可能持續4-12周。
- 患兒一般情況良好,排除其他病因后可確診。
2.4 遺傳性疾病
- 如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核黃疸發生率較高,尤其在華南地區較為常見。
- 其他遺傳性疾病還包括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和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
結論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復雜,需根據具體表現和病史進行綜合判斷,及時診斷和治療是關鍵。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