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s disease)是一種由于腸道神經節細胞缺失導致腸道功能障礙的先天性疾病。每年在我國約有3500名新生兒被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高齡孕婦數量增加,先天性巨結腸的發病率可能繼續呈現增長趨勢。
先天性巨結腸的發病率通常在1/2000到1/5000之間。研究表明,該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遺傳因素約占發病率的80%。特別是那些攜帶突變基因的患者,其子女患病的概率會顯著增加。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界已研發出多種手術方法來緩解先天性巨結腸引起的腸道梗阻問題,這使得該病的致死率大幅降低。然而,許多幸存患者將攜帶的突變基因遺傳給后代,導致家族性病例逐漸增多。
一旦確診為先天性巨結腸,需盡快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主要目的是切除無神經節細胞的病變腸段,以恢復腸道的正常蠕動功能,幫助患者實現正常排便。
由于遺傳因素在先天性巨結腸的發病中占據重要地位,建議有家族病史的家庭在計劃懷孕前進行遺傳咨詢。此外,定期產檢和早期診斷對于減少疾病對新生兒的影響至關重要。
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可通過手術治療的疾病,但其遺傳因素使得疾病的預防和早期干預尤為重要。科學的遺傳咨詢和及時的醫療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