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出現了關于“某爆款米粉致嬰兒過敏”的報道,引發了眾多家長,尤其是寶媽們的關注與討論。這一話題迅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不少人對嬰幼兒米粉的安全性產生了疑問。
針對這一問題,《消費者報道》專訪了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杜冰,圍繞嬰幼兒米粉與過敏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以下為訪談內容的整理與分析。
杜冰教授解釋,食物過敏是指當人體攝入某些特定食物時,免疫系統將其誤認為有害物質,從而引發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可能導致皮疹、紅斑等過敏癥狀。
杜冰教授建議,家長如果懷疑寶寶過敏,應及時咨詢醫生。嬰幼兒無法準確表達不適感,專業的醫學判斷是最科學的方法。此外,過敏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食物、環境和氣候等。
國外有通過過敏風險基因檢測來確定過敏源的做法,但在中國,這種檢測尚未普及。
米粉之所以成為寶寶的首選輔食,是因為它通常不會引起過敏反應。此外,市售嬰幼兒配方米粉會科學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并考慮寶寶的消化能力。
杜冰教授指出,簡單將過敏歸因于米粉是不科學的。過敏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環境中的花粉、護膚品或衣物材質等。米粉作為全球廣泛接受的輔食,不太可能導致大范圍群體過敏事件。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含有過敏原的成分需在配料表中如實標注。尤其是知名品牌的嬰幼兒食品,其生產和標識管理更為嚴格。
杜冰教授明確表示,米粉和奶粉的生產工藝不同,不會混用生產線。此外,每種產品都有獨立的生產許可證,確保從生產到流通的安全性。
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8種常見致敏物質有推薦標示要求,但對于其他成分(如大米)則無強制標注義務。消費者應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判斷,避免以偏概全。
嬰幼兒米粉作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其安全性和營養價值已被廣泛認可。家長在選擇時應關注產品的配料表和品牌資質,同時對寶寶的過敏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避免片面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