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特性、感染及治療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雙球菌,因其矛頭狀外形及成雙或短鏈狀排列的特征而得名。其在1881年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美國科學家G. M. Sternberg分別從患者痰液中首次分離出來。此菌在正常人群中并不罕見,約5%-10%的健康人群上呼吸道中可攜帶此菌,但某些毒株卻是重要的人類病原菌。
特性與結構
- 革蘭染色特性:革蘭氏陽性。
- 形態:菌體呈矛頭狀,常成雙或短鏈狀排列。
- 莢膜:毒株菌體外有由多糖組成的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
感染與癥狀
肺炎鏈球菌是引起多種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體,其中最常見的是肺炎鏈球菌肺炎。
肺炎鏈球菌肺炎的特點
- 起病急驟,患者通常突然出現高燒(體溫可達40℃~41℃)和寒顫。
- 早期癥狀包括陣發性干咳,隨后可能出現少量粘液痰,逐漸轉為黃色粘膿性痰。
- 部分患者可能咯吐鐵銹色痰,尤其是年長患者。
- 嚴重病例可能出現中毒性腦病癥狀,如驚厥、譫妄和昏迷。
治療與預防
治療方法
- 抗生素治療:青霉素和磺胺類藥物對肺炎鏈球菌引起的感染通常有效。
- 支持性治療:患者在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并多飲水以保持體內水分平衡。
預防措施
- 疫苗接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手段,尤其適用于老年人、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和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時間線
| 年份 | 事件 |
|---|
| 1881年 | 巴斯德和G. M. Sternberg分別從患者痰液中分離出肺炎鏈球菌。 |
標簽
#肺炎鏈球菌 #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治療 #疫苗接種 #醫學知識
結論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重要的病原菌,其引發的感染可通過及時的抗生素治療和疫苗接種有效控制。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