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是一種與母乳喂養相關的特發性黃疸,主要發生在新生兒中。其特點為新生兒在母乳喂養后不久出現黃疸,但通常沒有其他全身癥狀。此種情況在足月兒中更為常見。
母乳性黃疸的診斷通常基于臨床表現和喂養史。如果在黃疸期間暫停母乳喂養3~4天,黃疸會顯著減輕,血清膽紅素下降≥50%。若恢復母乳喂養,黃疸可能不再出現,或即使出現也不會達到原有的嚴重程度。這一特征有助于與其他病理性黃疸進行鑒別。
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達到20%~30%。母乳性黃疸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母乳性黃疸通常不影響新生兒的長期健康,但其高發病率和與母乳喂養的直接關聯使其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通過加強對母乳性黃疸的認知和管理,可以進一步促進母乳喂養的推廣和普及。
母乳性黃疸是母乳喂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種常見現象,盡管大多數情況下無需干預,但早期識別和適當管理對于新生兒健康和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