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皮下壞疽:癥狀、特點及預防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發生在寶寶出生后的6-10天。該病多見于身體受壓部位,如背部、臀部等,具有發病迅速、病情進展快的特點。
病情發展及癥狀表現
新生兒皮下壞疽的病情發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 早期癥狀:患兒可能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高達40℃)、哭鬧不安、拒絕喂奶等全身癥狀,同時局部皮膚出現發白、硬腫的現象。
- 中期癥狀:硬腫區域迅速擴散,皮膚逐漸變軟并呈現暗紅色,提示皮下組織液化并形成積膿。若破損,可能流出膿液。
- 晚期癥狀:皮膚呈紫黑色,伴隨壞死脫落。此時患兒可能出現全身感染的中毒癥狀,如嗜睡、呼吸困難、腹脹等,甚至引發敗血癥。
新生兒皮下壞疽的特點
以下是該病的主要特點:
- 發病迅速:病情可在數小時內擴展,導致皮膚和皮下血管內形成血栓,最終引起皮膚壞死。
- 高熱現象:體溫可能高達40℃,并伴隨哭鬧、拒絕喂奶、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 并發癥:當并發敗血癥時,患兒可能出現嗜睡、呼吸困難、腹脹、黃疸、皮膚血斑等癥狀。
- 嚴重后果:病情嚴重時可能導致中毒性休克,最終因呼吸和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預防與治療建議
為了降低新生兒皮下壞疽的發生率,家長和醫護人員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避免長時間受壓。
- 及時處理皮膚破損,避免感染擴散。
- 一旦出現早期癥狀,應立即就醫,進行抗感染治療。
- 加強產房及新生兒病房的衛生管理,減少病原菌的傳播。
總結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關鍵。家長和醫護人員需高度重視新生兒的健康狀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以下權威來源提供了相關信息: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