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癥狀與治療
概述
中耳炎,又稱“爛耳朵”,是一種發生在鼓室粘膜的炎癥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病菌侵入鼓室,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或細菌毒性增強時,便會引發炎癥。中耳炎在急性期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長期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病因
中耳炎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病菌侵入: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感染。
- 免疫力下降:當人體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時,更易受到感染。
- 兒童生理特點:兒童的耳咽管較短、較粗且更平直,增加了病菌進入中耳的風險。
- 飲食相關:嬰幼兒在進食時若發生嗆咳或嘔吐,食物可能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導致炎癥。
癥狀
中耳炎的典型癥狀包括:
- 耳內疼痛,通常在夜間加重。
- 發熱、惡寒。
- 口苦、小便顏色變紅或發黃、大便秘結。
- 聽力減退。
- 鼓膜穿孔時,耳內會流出膿液,疼痛隨之減輕。
中醫視角
在中醫理論中,中耳炎被稱為“耳膿”或“耳疳”,認為其主要病因是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所致。中醫治療通常以清熱解毒、化濕利膽為主。
兒童中耳炎的特殊性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主要原因包括:
- 耳咽管較短、較粗且平直,使病菌更容易侵入中耳。
- 兒童易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進一步引發耳咽管炎癥。
- 飲食時嗆咳或嘔吐,食物可能進入中耳,導致感染。
治療與預防
中耳炎的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耳內清潔以及針對癥狀的支持性治療。對于兒童來說,預防感冒、避免嗆咳和嘔吐是減少中耳炎發生的關鍵。
結論
中耳炎是一種常見但可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減少并發癥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