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蕁麻疹是一種因藥物引起的過敏性疾病,發病率較高,且在嚴重情況下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合理用藥和科學管理,可以顯著降低藥物過敏的發生率。
藥物性蕁麻疹通常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風團等癥狀,嚴重者可能伴隨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甚至休克或死亡。其發病機制主要與個體的過敏體質和藥物的化學特性相關。
在用藥前,首先應明確患者的疾病診斷,避免在病情未明確的情況下使用多種藥物“圍攻式”治療。這種做法不僅可能導致藥物過敏,還可能掩蓋病情。
醫務人員應全面掌握所用藥物的成分、適應證、禁忌證、副作用及配伍禁忌,確保用藥的合理性,避免濫用、錯用或多用藥物。
在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尤其是對過敏體質患者更需謹慎。對于有過敏史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可能發生的交叉敏感反應或多源性敏感反應。
對于患有腎病、肝病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應慎用某些藥物。例如,腎病患者對重金屬藥物的耐受性較差,應特別注意。
在用藥期間,應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皮膚瘙癢、紅斑或發熱等警告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并進行進一步評估。
對于已發生過藥物過敏反應的患者,應發放藥物禁忌卡,注明致敏藥物名稱及反應類型,以供患者復診時參考,避免重復用藥引發過敏。
藥物性蕁麻疹的預防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通過科學合理的用藥和嚴密的觀察,可以有效降低藥物過敏的風險,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