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陰道炎:成因、影響及應對策略
懷胎十月是女性一生中最特殊的階段,既充滿幸福,又面臨諸多挑戰。由于激素水平的變化,準媽媽的身體會經歷一系列調整,其中包括酸堿度的改變,這可能導致陰道炎的發生。以下內容將詳細介紹孕期陰道炎的類型、成因、表現、影響及應對方法,幫助準媽媽科學應對這一常見問題。
孕期陰道炎的類型及特點
1. 霉菌性陰道炎
- 發病率: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過一次。
- 成因:懷孕后性激素水平升高,導致陰道充血、分泌物增多、外陰濕潤,為霉菌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
- 表現:白帶增多,呈白色豆腐渣狀或凝乳狀;外陰和陰道瘙癢、灼痛;可能伴有排尿疼痛、尿急、尿頻。
- 應對策略:
- 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外陰。
- 內褲每日清洗并在太陽下暴曬。
- 瘙癢嚴重時,可使用外用藥物,如“凱妮汀”陰道片,但需遵醫囑,特別是在妊娠早期。
2. 滴蟲性陰道炎
- 成因:由滴蟲感染引起,準媽媽因免疫力降低或陰道酸堿度改變更易感染。傳染源包括帶蟲者及被污染的物體。
- 表現:白帶增多,呈黃綠色或灰黃色,有臭味;外陰瘙癢、灼熱、疼痛;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甚至尿血。
- 應對策略:
- 保持外陰清潔,便后用清水清洗。
- 內褲清洗后用開水燙煮5分鐘。
- 必要時使用外用甲硝唑陰道給藥,并建議丈夫同時口服甲硝唑治療。
3. 細菌性陰道病
- 發病率:國內孕婦患病率約為11.2%。
- 成因: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衡導致的感染性疾病。
- 表現:白帶增多,呈酸奶狀,粘稠均勻,有胺臭味(類似臭雞蛋的味道)。
- 應對策略:
- 保持外陰清潔。
- 癥狀嚴重時,可使用陰道用乳酸桿菌活菌,幫助恢復正常菌群平衡。
孕期陰道炎的潛在風險
孕期陰道炎可能導致胎膜早破,從而引發早產。但只要及時與產檢醫生溝通,絕大多數準媽媽都能平穩度過妊娠期。
預防孕期陰道炎的實用建議
- 穿著透氣的棉質內褲,勤換洗,并放在陽光下暴曬。
- 避免連續穿著連褲襪或緊身牛仔褲。
- 大便后擦拭方向應由前至后,避免將肛門處的細菌帶入陰道。
- 避免頻繁使用消毒劑或清潔劑沖洗外陰和陰道,建議使用清水清洗。
結論
孕期陰道炎雖然常見,但通過科學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大多數準媽媽都能順利度過孕期,迎接健康寶寶的到來。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