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抽搐的原因及急救措施
小兒抽搐的原因
- 高熱:高熱性抽搐在小兒抽搐原因中占比最高,是誘發兒童抽搐最常見原因。嬰幼兒腦神經不穩定,易不受控制“放電”,體溫急遽升高會使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導致突然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抽動、口吐白沫、眼球上吊、嘴唇發青等現象。抽搐一般在高熱24小時內出現,多為全身抽搐,持續時間短,常見于6個月 - 4歲小朋友。熱性痙攣病童抽搐后經短暫睡眠多活力良好,與腦膜炎、腦炎等持續昏睡不同。
- 癲癇: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抽搐,意識和感覺出現短暫障礙。主要因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大腦皮層受刺激產生過度異常放電所致。發作時絕大部分孩子會不省人事、兩眼緊閉或半睜、眼球上翻、牙關緊閉、口角抽動、頭向后仰、四肢反復屈伸、口唇青紫、身體強直,持續十幾秒到數分鐘。癲癇有家族遺傳史,需查明病因確定診斷,選擇恰當治療,患兒按時、按量服藥,多數病情可得到控制或治愈。
- 破傷風:小兒破傷風一般因臍帶消毒不徹底,受傷后感染也可引起。典型癥狀是在肌緊張性收縮(肌強直、發硬)基礎上陣發性強烈痙攣,最先影響咀嚼肌,隨后依次為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后為膈肌,輕微刺激如光、聲、接觸、飲水等可誘發發作。
- 狂犬病:潛伏期多數在3 - 6個月以內,個別長達10年。潛伏期長短與年齡、傷口部位、深淺、入侵病毒數量及毒力等因素有關,擴創不徹底、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可能使疾病提前發生。典型癥狀分為侵襲期、興奮期和麻痹期。侵襲期類似感冒,有低熱、食欲不振、惡心等癥狀;興奮期突出表現為恐水、畏風、發作性咽肌痙攣等;痙攣停止后進入麻痹期,出現遲緩性癱瘓,眼肌、顏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
- 缺鈣:小孩和成人缺鈣都會引起抽搐,多為局部性,如大腿、腳部抽搐等。補鈣后癥狀通常會緩解,小孩要多吃含鈣食物,必要時服葡萄糖酸鈣、鈣片等,同時多曬太陽,服食魚肝油。
- 低鎂:兒童缺鎂情況少見,但長期腹瀉會使體內鎂從大便排出,早產兒、牛奶喂養或長期腹瀉的患兒相對易發生缺鎂抽搐。
小兒抽搐的三種急救方法
- 用紗布手帕裹在筷子或小調羹上,塞在小兒上下齒之間,防咬破舌頭,若牙齒咬得緊,可用筷子從兩旁牙縫插入。
- 保持呼吸道暢通,解開小兒領口,放松褲帶,讓小兒平臥,頭側向一側,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 針刺人中穴或用手指重按人中穴位,有時可止痙。小兒因高熱抽搐時,讓孩子睡在涼快地方,解開衣服,用冷水浸濕毛巾置于額部、腋窩及腹股溝大血管處,加速機體散熱,促使體溫下降。
除高熱外,低血鈣、低血糖、癲癇、腦膜炎、腦炎及細菌性痢疾等也會引起抽搐,孩子出現抽搐要積極按上述方法應對,不明原因時要及時帶孩子檢查確診并根治。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