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讀著“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仍然信中醫靠譜,原因大概有以下4點:
第一點,在研究、學習傳統文化這個行當里,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足夠優秀到完美的人物)不是時尚人士、職業政治領袖,而是古圣先賢。忽思慧一個“仰巴腳”下去,搞傳統的人或許會給他加分,因為他是“飲膳太醫”;對傳統文化價值不認同的人卻會給他減分,因為他僅僅是“元代的國家直屬機關食堂的行政總廚”而已。
第二點,懷孕這個話題決定了大家更加心存敬畏。孕育一個新生命,是一件值得敬畏的事情,哪怕是萬萬分之一的傷害概率,大家也會慎重地規避。
第三點,由敬畏而來的文化態度――闕疑。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文化態度――對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妄加評論,也就是《論語》里講的“多聞闕疑,慎言其余”。我在傳統文化宣講過程中,常常跟學員們開玩笑,問他們:“八卦是不是伏羲大帝畫的?”他們說“是”,那我就問:“你怎么知道的?”,他們又說“不是”,我還是會問:“你怎么知道的?”那我自己怎么回答,我研究了大半輩子《周易》,當然非常有認同感,我會說:“可能是!”
第四點,搞傳統的人,或許更關注上下文語境,更關注這些論述背后傳遞的文化價值。“妊娠食忌”的講述順序是:行為要正(寢不側等)――心思要正(道正事等)――親近自然美好善良的事物(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等)――遠離丑陋邪惡(比如不吃兔肉等),這個思想難道有什么問題嗎?一個新生命難道不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正”“美”“善”嗎?
假如你還在琢磨到底該不該吃兔肉,還在糾結、恐懼或嗤笑吃了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那只能說:“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