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分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險

編輯:luxinhua

  5、產中及產后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后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盡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后,再尋找出血點,采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后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采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盡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干凈等。   

  如果在處理后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扎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采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采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后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相關咨詢 相關內容)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6、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于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于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于做過剖宮產的準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于“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于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干。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盡快施行剖宮產。   

  7、早期破水合并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后,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后,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么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應以盡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并采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盡快娩出。   

分享到: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