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其實都很想活出別人心目中最好的自己,如果對方覺得你很善良,你就會希望自己變得很善良;同樣的,我們如果覺得別人很壞,那對方會想反正你已經把我看扁,那我就變成你期待的模樣。
如同蕭伯納小說《窈窕淑女》的原著其實和電影情節不同,小說中最后那個窈窕淑女伊莉莎其實并沒有和教她成為淑女的亨利?希金斯教授在一起,她說她在亨利面前會想要講臟話,因為縱使她已經變成淑女,但在亨利心中她永遠是那個在菜市場賣菜的粗俗女孩。
黑立國在摔角教練的鼓勵下開始轉變,不但拿到獎學金,也申請到UCI(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那時我們已經回臺灣推動卡內基,他則在學校跟幾個同學租了一個房子,常吃泡面刻苦的念書,老實說,我并不知道他大學想要念什么,剛開始他接觸一些環保的科目,到了三年級有一天我們才發現,他竟然要念醫學院。說來實在有點諷刺,這個從小最不愛念書、差點變成不良少年的孩子,竟然變成醫生。
我記得創辦成大醫學院的黃昆巖院長寫過幾篇文章,他說現在的教育制度,讓大部分的醫學院學生都只是很會念書、很會考試,或是很想從醫,因為可以多賺點錢。這些孩子不見得對關心病人、醫療倫理有熱誠,對整個醫學質量的提升其實沒有幫助。所以他很希望成立一個委員會,透過口試,讓那些真的以助人為樂,非常希望為病人付出,真心想當醫生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實現他們的愿望,這是非常好的理念。在美國就是這樣,黑立國能進醫學院也是蠻幸運的事,我想大概在口試的時候,教授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想要當一個為病人服務的醫生。在美國醫學院的口試,不只是問你為什么要當醫生,還要給你臨床的試題,例如說:如果有一個少女懷孕了,要你幫他墮胎怎么辦?或是要你舉一個在學校參加社團或幫助弱勢團體的例子,這些都是只會死讀書答不出來的問題。
黑立國當實習醫生的時候其實很辛苦,幾乎經常熬夜三十六小時待命,但薪水很低。實習結束后選擇當家庭醫師,因為他覺得家庭醫生可以照顧比較多的病人,他看病的地方是一個小區的醫院,到了第二年黑立國就當了這個小區醫院的院長。
其實小區醫院也有業績壓力,原來的院長就是因為這樣常跟員工起沖突、造成醫院員工離職率很高,后來決定由黑立國當院長。坦白說,黑立國的醫術可能不是最好的,而且才剛在醫院工作沒幾年,也跟西雅圖當地的醫學院沒有淵源,卻被選為院長,這應該跟他的溝通能力、對病人付出的愛心和熱誠有很大關系。
他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病人寫給他的考核表,都對他相當贊賞,評分也很高。我到醫院看他,看到醫院的候診室寫著一句服務宗旨:“病人是我們的客人!”我想這種真的關心病人、為病人服務的精神,讓病人覺得醫生很重視他,滿足他希望被照顧的感覺;這或許就是黑立國能當上院長,而且一當至今八年的主要原因。
黑立國曾經告訴我,和高血壓的病人溝通最不容易,因為沒有人喜歡天天吃藥,所以經常會不信任醫生,而醫生要怎么讓病人相信自己,照著醫生的指示吃藥,而不是只吃一半的份量或是壓根沒吃呢?這時溝通就變成非常重要的工作,對黑立國而言,“醫術”到最后變成了一種“藝術”。
我后來發現,其實立國的愛心和價值觀從小就始終如一,小時候喜歡小動物、喜歡探索大自然、結婚后會想要領養柬埔寨的小孩,這些都是因為他有一顆愿意付出的愛心,這樣的價值觀和愛心,才是我最引以為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