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能力并不是多么神秘的能力,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多樣化、探索式的思維方式。孩子都愛思考,父母要保護孩子的思維潛能,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多多鼓勵。
親子現場
案例1:
王欣剛學會拿畫筆,很喜歡涂鴉。有一次,李阿姨去她家里玩,看到孩子正在畫畫,孩子畫的是一個藍色的圓圓的東西,李阿姨沒有看出來那是畫的什么,于是,她問孩子在畫什么,孩子回答說:“香蕉。”
李阿姨正納悶的時候,孩子的媽媽走過來看了一眼,說:“嗯,你畫得不錯。”說著還摸了摸孩子的頭。這讓李阿姨更疑惑了,這不是在誤導孩子嗎?
事后,李阿姨問孩子的媽媽:“孩子用藍顏色畫香蕉,你怎么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呢?”那位媽媽詫異地看著李阿姨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孩子有這樣的想法,說明她有創造性思維啊,或許她以后真的可以培育出藍色的香蕉。現實生活中的香蕉,她自己吃的時候就會明白它是什么顏色的。”
案例2:
月月的媽媽平時工作很忙,甚至周末也很難抽出時間帶孩子玩。這個周末,好不容易有時間帶月月去看兒童劇,還惹得她心里很不痛快。她覺得孩子的很多話很幼稚,甚至是無稽之談。
媽媽帶她走在路上,月月就指著天上的白云說:“媽媽,棉花糖怎么跑到天上去了?”媽媽抬頭看,明明是白云。孩子繼續說道:“媽媽,棉花糖后面肯定藏著一個小仙女吧,她怎么不肯出來讓我們看見呢?我要是長兩只翅膀就好了,可以飛上去看看。”
當時距離兒童劇開演時間不多了,媽媽也沒耐心聽她說話,就打斷孩子的話,說道:“小傻瓜,天上哪有仙女,你也不會長出翅膀的。”
月月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掉下了眼淚。
專家剖析
在現代社會中,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創新能力是孩子智力的重要體現,有創新意識的孩子,可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同時,創新能力是人類意識活動中一種積極的意識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內在動力源泉。
孩子具備了創新能力,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進而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帶來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而缺乏創造能力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沒有興趣,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內向保守、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等,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創造潛力,尤其在他們三歲左右,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和求知欲,這時正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以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揮。在美國,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支持和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但在中國,孩子一旦有所“破壞”,常會被父母戴上“調皮、不聽話”的帽子。實際上,中國父母的做法是錯誤的。
創新能力是抽象的,很多父母覺得無從下手,也有的父母擔心自身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啟發孩子的創新能力,甚至害怕自己扼殺了孩子的創新能力。實際上,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沒有那么困難。
孩子幼兒時期創造力就開始萌發了。研究表明,一般孩子5歲時,擁有90%的創造力,7歲時擁有10%的創造力,但是8歲以后,創造力就下降到2%。因此,父母要抓住解放和啟發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孩子小時候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和思維開闊,沒有什么束縛,有不可限量的創造能力,因此,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黃金時期是在幼兒期。
父母要意識到創新能力對于孩子的重要性,把握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的良機,對孩子施以科學合理的引導,使孩子的潛能得以最大的發揮,為孩子成為創造性人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