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3:懷孕30周左右到出生后(腦成長活潑期)
胎兒的腦部基礎發展在懷孕4個月左右就已全部成形,不過影響腦神經發展的神經元卻不會停止作用,而會持續進行樹狀突觸直到出生后約3歲左右,甚至到青春期都可能持續發展。這些神經突觸的刺激與發展,正是奠定胎兒日后許多能力(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運動覺等)的重要關鍵。長期研究幼兒感覺統合議題的老師認為,孕媽咪在懷孕期間的活動力會影響胎兒日后的感覺統合現象,尤其,活動力太少,更缺乏前庭刺激容易導致日后出現過動的現象。
因此建議媽咪最好要有適度的活動,給予胎兒前庭刺激的機會。
just do it
媽咪這樣做~適度活動刺激發展
適當的運動,如散步、走路等,可以適度刺激胎兒的前庭覺,如果前庭刺激不足,日后寶寶出生后,動作協調度會有所影響。至于有些體質不好,必須安胎的孕媽咪,則可以坐在安全度高的搖椅上來回晃動,同樣也能達到刺激的效果。
胎教能養出穩健個性的孩子加拿大多倫多的精神科醫師德馬斯。R。巴尼曾主張,應該從母親懷孕期間開始,就讓母親和胎兒兩方面進行交流。其中,可以唱歌、說話等方式,積極營造良好的子宮內環境,這樣可以讓胎兒的擔心荷爾蒙下降,使他的害怕減少,降低日后叛逆的行為,培養出具有穩健性格的孩子。
媽咪VS。胎兒做好5交流
在胎兒的世界里,媽媽的心跳、器官運作、聲音、健康及情緒等都對他有深刻的影響,雖然沒有實驗證明這些影響對胎兒、嬰兒,甚至出生后有多少的關聯性,不過,以心跳來說,紐約心理學家索爾克(Lee salk)就曾提出,心跳的印記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日后各種現象,例如,媽媽懷抱剛出生嬰兒的姿勢(用左手抱“靠近心臟)會令出生后的寶寶安心等。高麗芷老師強調,或許很多研究都沒有證實在胎內的教育對寶寶有實質的幫助,不過她相信,只要持續進行,一定會有相當的良性影響。
生理交流
孕媽咪的生理狀況會經由生理上的荷爾蒙分泌傳導給胎兒,賴宗炫醫師說,好的心情會令媽咪腦中分泌腦內啡產生α 波, 傳達給胎兒,讓胎兒也跟著有愉悅感,而懷孕時期的不安、悲傷、生氣等情緒,就會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展的精致度。此外,若單就產科的觀點來看, 如果媽咪的情緒、作息不正常,就會令荷爾蒙分泌出現異常,若再加上吃不好或睡不著等生理狀況,必定間接影響子宮內胎兒的生長環境,這時,就算胎兒的基因多么優秀,若是體格或健康狀況不佳,一樣不算優生寶寶,因此,媽咪要特別留意自己孕期中的生理與健康狀況。
營養交流
胎兒的腦部發育會受到媽咪攝取養分的影響,尤其,到了懷孕后半期,直到寶寶出生后約兩歲左右,營養的質與量對他的腦部發育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在孕期中,媽咪吃進的每項食物,除了會經由臍帶傳達到胎兒,也會因為媽咪咀嚼動作,而讓胎兒也出現學習性的吞咽動作,甚至是吸吮的行為,這也是母子間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因此,最好避免攝取酸性食物,以及任何有可能傷及胎兒的食物,如食物添加劑或加工食品等。為了讓胎兒能夠吸收到最健康的營養,選擇正確的食物是必要的。高麗芷老師特別提醒,媽媽吃飯后,會讓胎動變得活躍,就是最
好的交流方式,所以一定要定時用餐,跟胎兒有個固定的交流時間,此外,進食時,也須適時放松,充分感受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