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胎教
學早在1000多年前,西方國家用科學方法創建了“生前心理學”、“胎兒心理學”的理論,從而形成西方的胎教學。在胎教的過程中,最重視孕育胎兒的母親的身體與心理兩方面的健康。胎教通過使胎兒本身直接接受各種刺激,并接受各種訓練活動,主要是利用語言和音樂等聽覺刺激信號,通過胎兒的聽覺器官來促進胎兒的語言和大腦的發育;利用撫摩準媽媽腹部的動作刺激信號去誘發胎兒的各種動作,促進動作和大腦的發育。
以“環境促進”為科學本質的胎教!
1、英國胎教研究
情況據報載,英國李斯特大學心理學院的音樂研究小組對幾名孕婦進行研究,要求她們自選一首音樂,古典音樂、流行曲或搖滾樂均可,在臨產前3個月經常播放。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年內,這群母親不可給嬰兒聽任何音樂,待幾名嬰兒滿周歲后進行測試,重播那首他們曾在母腹內聽過的音樂,以及另播一些他們從未聽過的同類音樂。結果顯示,幾名嬰兒都被那首他們在母腹內曾聽過的音樂吸引,望向音樂來源的時間明顯較長。另一組作為對照的幾名普通嬰兒則對任何一首音樂均無明顯偏好。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嬰兒較為節奏明快的樂曲所吸引。
2、法國胎教研究
情況法國的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也做了胎教方面的實驗。
1985年,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生殖專家一項胎教試驗:一名28歲的孕婦,從妊娠8個月開始,每隔一天就到科學院做一次音樂胎教。
具體方法:將耳筒置于孕婦腹壁上,孕婦本人的耳朵則用耳塞堵住,使她聽不見耳筒傳出的聲音,然后閉上眼睛,處于一種安靜平臥的狀態,每次都放同一種音樂,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分娩。
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他們為了測試孩子對出生前所聽的音樂有無記憶,將孩子綁在試驗的椅子上,下頷用托架托住,讓他既能吸奶,雙手也能自由活動;當孩子聽見在子宮內聽慣的音樂時,就會出現有節奏的吮奶動作,雙手也隨著音樂做出有節奏的擺動,當音樂停止或改放其他音樂時,嬰兒就不再吃奶,雙手也不再擺動或雖有擺動但不規則了。
這個試驗說明了胎教的可能性,因為孩子在胎兒期有記憶,所以,出生以后才有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