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須知:分娩過程中醫生會做12件事
1、剃毛
目的:為了自然產時會陰切開、縫合,或者剖腹時傷口處理方便,護理人員會事先替媽咪將下體的陰毛剃除。
有些媽咪不希望剃毛,可與院方溝通,例如只剃會陰附近,但不可完全不剃,因為陰毛上難免暗藏細菌,萬一掉落逢入傷口引發感染,恐得不償失。
2、灌腸
目的:由于腸子就在陰道旁邊,將腸子清理干凈的好處除了方便胎兒較無阻礙產出外,媽咪也不至于用力時,因為壓迫而使便便或大腸跟著擠出來,避免胎兒受到感染等。
除非產婦已破水或急產來不及,產婦灌腸是有必要的。
3、導尿
目的︰產婦裝上導尿管可以避免陣痛變強了以后想尿尿的尷尬,以及當膀胱有尿液也會阻礙胎兒產出。
許多婦女在產后易有尿失禁和無法自行排尿的困擾,導尿有助于尿失禁的解決,因為生產時胎頭下降壓迫膀胱、尿道,使得膀胱麻痹及產后腹壁肌肉松弛,但媽咪還是要盡早自行排尿、恢復排尿功能。
4、打點滴
目的︰幫產婦裝上點滴管打點滴,主要是為了應對生產時出現緊急狀況,例如大量出血需要輸血時,不會在慌亂時找不到血管等。
胎位不正、胎盤早期剝離、臍帶脫垂等都是常見的生產緊急狀況。
Step 3生產臺分娩
【可能醫處】
會陰切開縫合、真空吸引或產鉗助產、剪斷臍帶、胎盤處理……
【醫處說明】
生產雖然是上天賦予女性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也常常出現生到一半〝卡住了〞需要外力協助,若耽擱過久恐有威脅媽媽寶寶性命的狀況。
以下是自然產媽咪可能會遇到的一些醫處:
1、會陰切開與縫合
目的:所謂會陰切開是指,當胎頭快要生出來時,醫師用剪刀將產婦的會陰切開,使產道的出口變寬,以利胎兒娩出。
此舉雖然屬于侵入性處理,時自然產時的一項不成文常規,因為產婦或家屬不需要填寫手術同意書。再者,有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和專家指出:會陰切開可能會增加裂開、出血、血腫、疼痛、水腫和傷口發炎等并發癥的機率。
2、器械輔助陰道生產
目的:為了解除胎兒卡在產道、遲遲無法娩出,醫師會使用一些輔助器械,例如產鉗、真空吸引器將胎兒盡早取出。
由于器械也可能傷及胎兒(造成產傷),所以器械使用通常是有以下狀況時才使用:
當產婦用力過久無法再使力;第二產程已明顯過長。
當胎兒出現心跳不穩、窘迫等可能危及性命的狀態。
產婦原本就有心肺、精神等疾病,無法再耐受產痛。
3、臍帶與胎盤處理
目的:臍帶跟胎盤算是生產廢棄物,當胎兒順利產出后,醫師會剪去母嬰相連的臍帶,再為產婦縫合會陰(如果媽咪會陰有切開的話)并處理跟著娩出的胎盤。
有些產婦的胎盤不一定會隨著胎兒娩出,必須醫師用手伸入媽媽子宮內將它拉出來,這拉出的力道必須適中才不會將子宮外翻,造成產婦有大出血的危險,所以對醫師來說,處理完胎盤才算生產完畢。
4、協助產臺哺乳
目的:有早開奶的醫院會在所有產程完畢之前,將剛離開媽媽子宮的寶寶送到媽媽的乳房附近,讓他嘗試尋乳,培養母嬰親密關系的開始。
至于需要剖腹將孩子產出者,則不需要剪會陰和借助輔助器,但她們會有更多的剖腹手術相關醫處,需要事先簽下剖腹生產同意書才可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