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寶寶暴力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

編輯:靜渝

  【媽媽網特稿】在寶寶們玩耍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看見有些寶寶喜歡用拳頭和牙齒來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對此媽媽感到非常的不解,同時也很困擾。寶寶為何這么暴力呢?長大后還會這樣嗎?應該如何教育寶寶不要那么暴力呢?下面一起站在寶寶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寶寶要“動武”呢?

  要糾正1歲“暴力”寶寶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們只有清楚知道他表現這個舉動的背后原因,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對孩子的“暴力”舉動不做正確的指點的話,孩子將來極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孩子“暴力”的原因

  孩子“暴力”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同樣,不會平白無故的發脾氣,要是他咬了其他小朋友,一定有他自己的緣故。只是1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如今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一、缺少的語言表達本領

  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1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于是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泄自己的不滿感情。

  因而,下次當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明白孩子說什么時,一定要好好勸慰他,確定的奉告他“別發急,媽媽會幫助你的”,或許他就不會把氣憤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二、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發。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三、口腔發育的帶來的不適

  1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獲得不同水平的發育,他很喜歡把器材放到嘴里咬,可以幫他減緩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

  此外寶寶在學說話時,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體現,似乎只有允許他這樣做才能獲得精確的了解。

分享到: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