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招:啟發孩子思考判斷,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游樂場或其他環境玩耍時,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么該?為什么不該?啟發孩子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因為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玩,分東西,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則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愿,如果這種意愿經常被壓制,則他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長大成人之后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可以創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可以贊許,可以鼓勵,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游戲和環境中尋找規則。比如,在麥當勞游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梢怨膭钏麄兣抨?,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借助于嚴格的規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引導孩子的方法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商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采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