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窮養”,不是刻意追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是在物質上對孩子有所限制,讓孩子懂得珍惜和奮斗;要從小培養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讓孩子懂得任何東西都是付出勞動才能得來。另外,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心態,接受社會現實,別人擁有的物質財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關鍵是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創造這些財富。
教育須知:窮養孩子的標準是什么?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臺灣富豪王永慶:
對兒女進行節儉教育
臺灣富豪王永慶,對兒女的教育從節儉開始。他供給孩子學費、生活費都算得很精準,就像管理手下企業般,總是給得“剛剛好”,不讓他們有一絲享受奢侈的機會。此外,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為覺得打長途電話太貴了。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說:父親特別強調凡事要“追根究底”,父親寫信多半寫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訴她公司發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處理等,讓她從中學習了不少處理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