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并非讓寶寶經歷的挫折越多越好
誰不希望孩子一生一帆風順?但人生沉浮,豈能如我們所愿。孩子成長的過程從來都不缺乏挫折——想做某件事,但是能力達不到,因此需要依賴成人的幫助(最簡單的,孩子小的時候,他甚至連冷暖饑餓的問題都無法自己解決);與小伙伴玩耍,自己的玩具無端端被更強勢的寶寶搶走;上幼兒園、上學后挨老師批評或者某些事情做的很好,別的同學受到表揚,而自己被老師“忽略”……所有這一切都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因此,挫折教育的機會比比皆是,我們再也無需人為的給孩子制造機會去經受“磨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挫折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過多的挫折,會使寶寶失去自信心,變得自卑和軟弱,產生嚴重的挫敗感、恐懼感,最后對目標失去興趣,甚至導致某些心理疾病。
挫折教育:父母該如何落地實施
4、小寶寶也可以讓他經受一些挫折
不少父母認為挫折教育是寶寶長大以后的事情,因此舍不得讓小寶寶受一丁點兒的委屈。實際上,挫折教育應該從小做起。這樣,寶寶在長期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就會獲得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不要一味地以寶寶為中心,因為一旦環境變化,他就有可能由主角變為配角,甚至根本受不到重視。
因此,讓寶寶學習適應各種角色的轉換,調整心態適應環境等等都是他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內容。此外,延遲滿足、讓寶寶承擔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等,都是挫折教育的有效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挫折教育并非忽略孩子的感受與情緒。相反,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感受與情緒,一旦他有挫敗感,就及時跟寶寶溝通,表達對他那種挫敗感的理解。比如,寶寶因為某項要求沒有被滿足而傷心時,我們可以用簡潔的語言表示理解,然后緊緊的抱著他,輕輕拍拍他的后背,冷靜的等待他平息下來。這就相當于給了他一種心理能量,他的負面情緒也就很快平息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