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寶寶vs奶瓶喂養寶寶
一般說來,寶寶具有調節能量攝入的本能。但是這種本能更多地體現在母乳喂養上。媽媽不用擔心純母乳喂養的寶寶由于吃奶太頻繁而造成“過度喂養”。有的寶寶雖然吸吮需求很高,可是他所吃進去的每一口、每一頓,其實都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并非不得已不小心吃進去。隨著寶寶長大,吸吮需求降低,吃奶頻率也會降低。即使是最初幾個月中因為頻繁吃奶而體重過胖的寶寶,后期隨著會爬、會走等運動量的加大,體重增長也會減緩或有所回落。
對于配方乳品喂養的寶寶,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設計,是造成過度喂養的兩個原因。新生兒有很強的吸吮需求。寶寶每一次吸吮奶瓶都會吃到奶,沒有從容地單純享受吸吮的可能。當吃到口欲基本滿足時,已經被撐到了。同時,奶瓶的設計原理是靠寶寶口腔形成的空氣負壓把奶吸出來。寶寶吃進一口吞下時,吞咽動作本身就會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負壓,讓更多的奶流進口腔。所以,寶寶,尤其是低齡寶寶,要控制流速和吞咽是很難的,不得不將奶吃得更急更快。
過度喂養可致肥胖
過度喂養可致肥胖
嬰兒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刺激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細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增多。有學者提出下丘腦和內分泌調節學說,即過度喂養使寶寶血清中瘦素濃度增高,導致下丘腦瘦素受體對瘦素的敏感性下降。當體內出現能量正平衡環境時,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發生肥胖。當然,這并不排除嬰兒期后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導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一項來自德國的被認為是里程碑性的研究,從一個側面證實嬰兒期過度喂養會增加兒童肥胖(5~6歲)的危險性。參加測試的完全人工喂養的寶寶中,超重和肥胖發生率(4.5%)明顯高于母乳喂養組寶寶(2.8%)。另一項來自加拿大的研究證實,非母乳喂養的寶寶到了12~18歲,發生肥胖的危險是母乳喂養者的2~4倍。
怎樣判斷寶寶吃飽了
母乳喂養的寶寶可從4個方面去觀察是否吃飽、吃好:
看寶寶體重是否按月增加,并且達到了相應階段的正常值。
看寶寶吃完奶后情緒好不好,是否能安靜地睡2~3個小時或玩耍一會兒。
看寶寶大便是否呈正常的黃色軟膏狀。
看寶寶吃奶時間是否在15~20分鐘,過長有可能是媽媽奶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