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內童裝市場4大亂象
2012年8月1日,我國紡織產品新國標《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兩年多過去了,利益當前的童裝市場仍不規范,很多品牌都在打擦邊球,甚至很多所謂大品牌也紛紛無視規范直接違規。據調查分析,目前國內童裝市場存在以下四大亂象:
1、新國標執行不力?利益至上是最好的解釋!
新國標規定:3周歲以下的嬰幼兒服裝必須符合A類標準,不符合的將被禁止生產和銷售。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很多品牌的童裝標識五花八門,有的仍然標注顯示2003年舊國標,有的雖然標注為B類,卻沒有其他任何標識能讓消費者判斷是適合什么樣身高或年齡的孩子穿的。還有的童裝品牌或許意識到應該執行新的標準了,就將標識牌上的“GB18401-2003”中的“2003”直接用簽字筆涂改成“2010”。另外還有一些童裝干脆沒有標注應該標注的信息,僅僅標注“一等品”和價格等信息,并對外宣稱這是外貿轉內銷的童裝……
據了解,嬰幼兒服裝A類標準要求甲醛含量小于等于20mg/kg。甲醛是由紡織纖維加工成服裝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嬰幼兒服裝對甲醛含量的要求提高了,企業不得不升級或從國外進口更高質量的環保型的服裝涂料和油墨,生產成本大大提高。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新國標實施兩年多而執行不到位的現象。
2、小童大童傻傻分不清?打擦邊球才是真相!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2歲多的小童長得快,不得不選擇100公分以上的大童服裝,然而100公分以上的服裝按新國標規定是可以執行非A類安全指標的。也就是說,3歲以內的小童同樣有可能穿著非A類標準童裝。精明的企業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于是家長就不難看見一些童裝標注的安全技術標準為B類,而年齡則標注適合2-4歲孩子,例如H&M、ZARA的童裝便是如此。其實從法律法規的角度來看,商家如此標注也并未違規,因為年齡段是商家額外標注的,企業的這種行為也只能解釋為打擦邊球。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尤其“有良心”,不但0-3歲嬰幼兒服裝執行A類標準,甚至連3歲以上大童、孕婦及一般成人的服裝,都標注A類安全技術標準。這類企業能夠自主自律,肯定能夠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但是,消費者在選購服裝的時候也必須擦亮雙眼,所謂的A類標準產品是否貨不對版?專家表示,企業承諾對原本可執行B類標準的服裝而標注A類標準的標識,若通過檢測其達到了B類標準而未達到A類標準,那也算是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