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二:食補就夠了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寶寶的日常營養攝入是充足的,沒有必要額外補充什么營養素,那些都是商家的炒作。這種觀點其實是片面的,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饑餓、營養不良這些詞語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但“隱性饑餓”仍然影響著相當多孩子的健康,有些營養素缺乏問題仍然很嚴峻,如維生素AD、鐵、鈣、鋅。寶寶出生時,醫生都會建議從寶寶出生15天起每日補充維生素AD滴劑(以伊可新為代表),并且堅持到3歲……但是,有些家長會有疑問,為何要每天進行補充呢?到底有何好處?不補又會怎樣呢?
事實上,維生素AD對于0-3歲寶寶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同時也是中國寶寶面臨的最常見的兩種營養素缺乏癥,只是更多的寶寶表現為隱性缺乏而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維生素A除了對寶寶視覺發育有益外,對寶寶免疫力的影響是最突出的,攝入不足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上皮細胞的角化、增生和干燥,寶寶的抵抗力會降低,往往表現為反復感冒、拉肚子、過敏問題頻發等。此外,維生素A缺乏還會增加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而維生素D可以促進機體對鈣質的吸收,促進骨骼和牙齒發育。如果沒有維生素D,食物中大多數的鈣是不會被更好地吸收并利用的。維生素AD對寶寶的健康非常重要,但又是極易缺乏的營養素,僅靠日常飲食攝取是遠遠不夠的。
陷阱三:不讓寶寶哭出來
哭鬧是嬰兒出于本能的特殊運動方式,也是身心發育的需要。從生理角度看,哭鬧可使嬰兒胸腔的負壓增大、肺泡擴張,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鍛煉,使全身的血液循環加快,消化系統的功能增強。從心理發育的過程看,哭是嬰兒語言發育的最初模型,通過生理性啼哭,可促進精神活動、神經系統發育及后天性條件反射逐步形成,對日后語言發育是一種啟蒙。
哭是嬰兒進行交流的第一種方式,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舒服和刺激。一般情況下,嬰兒的哭叫是正常的,通過一些方法可以安撫,如給嬰兒喂奶、有節奏地撫摸、抱著嬰兒搖晃等。爸爸媽媽不要試圖去阻止,而是需要了解孩子不同哭聲背后的含義。如果孩子哭鬧時間超過一個小時,或是哭鬧時伴有發燒、皮疹或是持續性嘔吐等狀況,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