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從閃婚閃離看房地產調控政策

編輯:yanjiaxin | 出處: 鳳凰網

  北京一對結婚已有30年的夫妻,這幾天成了全國熱傳的新聞人物。新華社發的一篇稿子說,他們最近辦理了離婚手續,而在他們的婚姻史上,這已是第二次離婚了。與別的離婚案中夫妻雙方總是感情破裂不一樣的是,這對夫妻的感情一直很好,無論是前一次離婚還是此次離婚后,他們仍然居住在一起,你敬我愛地過著日子,但事實上他們卻長期處于“非法婚姻”狀態。導致出現這種奇異情況的原因,是他們為了得到房子或者為了在住房保有上減少支出,才玩起了這種他們并不愿意玩的“婚姻游戲”。

  事實上,這對夫妻當年的結婚也很倉促。30年前,因為男方單位進行福利分房,分配對象必須是已婚者,為了得到在當時奇貨可居的一套住房,兩人閃電結婚。但結婚以后,女方單位又進行福利分房,但這時的規定是夫妻雙方擁有住房者不能參與,于是兩人又閃電離婚,女方如愿以償地分得了住房,從而使這個家庭擁有了兩套住房。但是,在今年國家出臺“新國五條”調控措施后,由于有關二套房出售對差價征收20%個人所得稅的說法甚囂塵上,老兩口為了規避這一政策,又趕忙離婚,兩套住房各得其一。但是,他們剛剛辦理好離婚手續,北京市政府出臺的“新國五條”細則又規定,單身者不能購買第二套房。這使得他們這一次的“閃離”成了無用功,因此現在又為是否復婚而盤算開了。

  看了這樣的故事,我們完全有理由向這對夫妻投去鄙視的目光?;橐鲈谒麄冄劾锿耆闪藘簯颍瑖翌C發的結婚證書,在他們手里成了索取額外物質利益的工具,可以憑著他們的需要而予取予求。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承認,他們正是憑著這種“巧取豪奪”,得到了他們目前擁有的兩套住房,在這個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不敢小看的物質利益面前,一紙婚姻證書的分量實在顯得太蒼白了。

  其實,只要是了解中國國情的人,對于利用婚姻的結與離來牟取諸如住房這樣的物質利益的事情,都不會感到陌生。但是,這對北京夫婦30年前發生的這個事情,畢竟發生在福利分房時代,盡管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之前,但它畢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殘留。計劃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由政府來安排所有經濟活動,包括民眾的住房分配。而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轉軌以后,單位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廢棄,商品房的出現使住房走上了市場化。但是當房地產市場調控開始籠罩于這個市場的時候,民眾卻又開始玩起了利用婚姻來獲取住房利益的“故伎”。除了這對北京夫婦的閃離以外,其實有更多的夫婦為了獲取住房資源,早已開始了利用婚姻來規避調控政策。在上海,去年辦理協議離婚登記43964對,比上年增加13%,而在這同時,辦理復婚登記的也多達8068對,比上年增加23%。其中究竟有多少對是為了住房而產生的假離婚,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它與上海開始收緊住房限購政策的時間點正好契合。

  這種利用婚姻來獲取住房資源的做法,不僅解構了調控政策,實際上也破壞了公序良俗,當越來越多的家庭為了多購一套房或在房產交易時省幾個稅錢而視自己的婚姻為兒戲時,它對整個社會誠信機制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雖然可以譴責這些玩弄婚姻的人,卻無法對他們祭起法律之劍,因為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是民眾的一種自由權利,他們至少在表面上遵守了調控政策,沒有形成對政策的挑戰。這只能反過來證明,目前的調控政策并沒有切中房地產市場的要害。

  房地產調控肯定不是為了拆散家庭,但是,當它以家庭作為一個調控指標時,必然會引起家庭的動蕩,在經濟利益的算計大于家庭穩定的目標時,這種動蕩將尤為觸目。目前,房地產調控已經進入一個關鍵時刻,政府有必要檢討調控政策的得失。要讓調控真正取得成果,關鍵還是在于切準房地產市場的要害,這個要害就是政府從這個市場獲利太多,使市場出現了畸形發展,房價推高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但是,調控發展至今,政府卻一直在回避這個要害問題,調控政策始終在限購、限價上打轉,至于對二手房交易差價征收20%個人所得稅,所能起的效果只是進一步推高房價,政府獲得的利益則可以更多。而民眾為了抗御這種因調控而增加的負擔,只能玩弄起自己的“小聰明”,讓整個社會的世道人心進一步下滑。

分享到: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