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難、監管難
事實上,“摻假羊肉”此前屢有發生。
就在上周,公安部公布了各地公安機關在打擊食品犯罪保衛餐桌安全專項行動中偵破的十起打擊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江蘇無錫公安機關破獲的特大制假售假犯罪團伙用狐貍、水貂、老鼠肉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制品冒充羊肉銷售至蘇、滬等地農貿市場。
一家羊肉餐飲連鎖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上羊肉摻假主要有三種:用牛、豬、鴨肉代替羊肉,病禽肉代替羊肉,老鼠、狐貍等非人類常用肉類代替羊肉。第一種至少是用正規的肉類摻假,后兩種則對人體有害,不管何種摻假,都給正規企業帶來巨大沖擊。
該負責人介紹,按照目前市場行情,正常銷售的羊肉價格起碼到60元/斤,而市場上大量摻假羊肉可以賣到10元~30元,嚴重沖擊了正規羊肉銷售市場,一些正規廠商不得不關門停業。
羊肉造假屢禁不止問題根源主要在于羊肉價格高、羊肉加工企業“小亂散多”難以監管。羊肉生產企業負責人許某告訴記者,由于羊的生長周期長、多胎率低、養殖成本高,造成羊肉價格遠高于豬肉、雞鴨肉等肉類價格,并且隨著消費者意識到羊肉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羊肉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高價以及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少商家鋌而走險,加入了“羊肉造假大軍”。
此外,在餐飲市場,由于近年來餐飲行業不景氣,加上租金、人力、食材三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餐企不斷壓低上游采購價格,采購廉價食材導致風險加大。
業內人士還指出,由于國內羊肉生產廠商普遍小而散,呈現“小亂散多”現象,監管部門也難以監管,此外,摻假羊肉也難以鑒別。
上海質檢院的專家表示,要鑒別真假羊肉需要具備一定的肉類DNA鑒定技術的實驗室才能做到,普通消費者乃至工商質監部門通過肉眼難以鑒別,因此也留給了不法分子鉆空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