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袁小逸短暫的校園體驗
2008年9月,袁小逸到嘉興某中學初二年級插班,第一次體驗校園生活。初入校園,完善的教學設施和身旁眾多的同學讓袁小逸感到些許新奇,但很快她便遭遇挫折?!皩W校里作業太多,早上起得又太早,如果還要多加一條理由,那就是我不喜歡考試?!币粋€學期之后,袁小逸總結認為自己在學校學習效率不高,匆匆結束了校園生活體驗。
袁鴻林說,最初很多人問他為什么不讓袁小逸像大多數孩子一樣自然發展、去學校接受教育時,他的回應是反問:“什么叫自然?”“難道大清早就起床,寫作業要寫到深夜,小孩子活得比成年人累就叫自然嗎?”
“我這樣做,并不是要挑戰學校教育,只是希望能夠成為一種必要的補充。教育的模式應當是多元的,有學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可以讓不同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方法?!痹櫫终J為,現在的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不相適應,至少是部分不適應。
成果:12歲在大學旁聽 21歲博士畢業
12歲的袁小逸已經是紹興某高等學院的旁聽生,她自稱最喜歡上的課是心理學。身心在家培養女兒袁小逸,為她制定了一個成長時間表:三四歲完成早教;6歲達到小學低年級水平;9歲達到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本科畢業;18歲左右研究生畢業;21歲博士畢業。袁鴻林甚至自己辦起了“私塾”,他把自己的教學模式稱作“袁小逸模式”,并在全國多個地方進行推廣。
不過,袁鴻林并不認為女兒是天才?!爸灰橇]有障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像小逸一樣。”他說,9年里,自己也曾以此法訓練過一批和小逸差不多大的孩子,結果,大部分孩子都達到了小逸的程度,有的甚至超過小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