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回應部分血型血液緊缺
動員親友獻血是不得已
也符合規定
對于陳波等類似事件,內江市中心血站黨委書記張彥解釋說,“當時是因為A型血偏少。每年都有某一個季節,或者某一個時段,出現‘偏型’,就是某種血型用得比較多,但是相對采集又比較少。”
“偏型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無法預測的。”張彥說,之所以在向瀘州借調后,還要求家屬獻血,是因為當時血庫儲存量不夠,調回的血需要補充儲備。由于臨床用血以及采血情況改善,現在血站并不存在偏型。
“動員家屬獻血是符合規定的。”從《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中,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看到第十五條規定,對平診患者和擇期手術患者,經治醫師應當動員患者自身儲血、自體輸血,或者動員患者親友獻血。
對于擇期手術必須家屬獻血才能輸血的情況,張彥說:“這是不得已采取的辦法。”當血液非常緊張時,有獻來的血當然傾向急診手術,如果是擇期手術,就給醫院限定發血,醫院不夠就只有動員家屬參加獻血,獻血后就能優先供應。
張彥告訴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要輸血先獻血的規定并不存在著進行或者取消,如果出現“偏型”等血液緊張的情況時,擇期手術依然需要家屬去獻血。
目前,內江市中心血站需要向全市70多家醫療機構供血。今日上午,位于內江市人民公園門口的市中區獻血屋開始運行,至此,內江市5個區縣的獻血屋已經陸續建立,方便市民獻血。
別等到需要時
才意識到“血荒”無情
前不久采訪一位年輕護士,她曾獲得全國無償獻血銅獎,累計獻血六千余毫升。最初獻血,她是因為《獻血法》規定對獻血者及家人用血有優惠,后來,當親眼見證自己的血液流入他人體內后,她堅定了一生獻血的信念。
每當有大災大難發生時,獻血成了人們奉獻愛心最直接、動人的形式。當事件淡去后,曾經排起長龍的獻血屋也歸于平靜,逐漸被人遺忘。
直到有一天,“缺血”的情況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才開始思考,平時是不是少做了一件事情,“血到用時方恨少”。
當我在血站采訪時,看到工作人員在相互抽血的畫面,覺得有些心酸。
溪流融入大海,從此就有了永不干涸的生命;血液捐助他人,從此就系上了傳遞愛心的紐帶。“缺血”問題,只有全社會一起努力,才能得到根本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