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益甚少致奶農加速退場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新一輪奶價上漲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奶農從中受益很小,利潤的大頭都被中間商奶站或奶牛小區拿走。被采訪奶農說,如果和價格同樣上漲的養殖成本相比,奶價上漲帶來的利潤基本可以相互抵消。散戶大量減少、奶源補充不足導致發生全國性奶荒。
河北省行唐縣的一些奶農告訴記者,年初奶牛小區給他們的奶價是每公斤3 .1元,現在漲到了3 .5元。而據記者了解,目前行唐縣各奶牛小區供給乳企的奶價平均每公斤4.8元。此輪奶價上漲中,奶農每公斤奶獲益0.4元,而奶站從中獲益1.3元。
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過去奶站的收費方式是只提取每公斤0.3元至0.4元的管理費,而現在實行賺取牛奶購銷差價的做法。以小區、奶站賺取牛奶購銷差價1元每公斤計算,扣除0.2元的管理成本,純利潤為0.8元,一噸牛奶獲利800元,一頭單產5噸的奶牛能得到4000元,一個日產15噸奶的小區一年能賺430萬元。
君樂寶乳業說,目前,整個乳行業尚未形成健康、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奶價低時奶農放棄養殖,殺牛轉產;而奶價上漲時,奶站經營者獲取了最大利益,奶農得不到實惠。
在推進乳業規?;螅瑑让晒?、河北多地出現了散養奶農“賣牛殺牛”現象,去年末至今年初,這一現象開始加劇。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劉潤福,是村里最早的養牛戶,在2012年秋天賣了20多頭奶牛,只留下2頭。
記者了解到,成本高、效益差、質量難保障———散戶飼養奶牛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奶農”正在加速退出市場。劉潤福說,賣掉奶牛實屬無奈,雖然今年奶價漲了一些,但是刨去自家的草料、人工、水電,就不剩啥了。運氣好點,還能掙一個牛犢子,運氣不好就啥也沒有了“如今養牛就是賠錢?!?
黑龍江乳業協會秘書長張維銀說,以前的賣牛現象是區域性的,或者是奶牛從收益低的地區向收益高的地區流動,或者是受某個乳品企業經營不好的影響,當地的奶農將奶牛殺掉或變賣,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開花之勢。
內蒙古農牧廳對養殖戶養殖意愿調查顯示,繼續養殖的占56%左右,主要是微利經營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勉強維持的占30%左右,主要是輕微虧損或持平的中小規模養殖戶;考慮退出的占14%左右,基本都是處于虧損狀態的散養戶。眾多養殖戶在飼草料、勞動力和水電費等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養殖意愿普遍下降,處于徘徊不定的十字路口。
原奶供給缺口仍將長期存在
大批奶農由于收益微薄,紛紛退出養殖市場。而規?;膛pB殖基地建設緩慢,導致奶源供不應求,后續奶源增長乏力。未來3年到4年內,奶源緊缺化將成為制約我國乳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這已成整個乳品行業的共識。由此帶來的奶價高、企業成本攀高的影響也將長期存在。
中國到底有多少頭奶牛?行業人士說,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能影響行業走向和決策。令人頭疼的是這個數字現在眾說紛紜,最大數和最小數相差近3倍。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2年,我國奶牛存欄1450萬頭。但這個數字在行內意見不一。有的認為奶牛的實際數量要小于這個數,甚至要小的多。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欄不會超過1200萬頭;也有專家認為,這個數字應該在800萬頭到900萬頭之間;更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欄不到600萬頭,今年將減少到480萬頭左右。
與奶牛數量對應的是原奶產量,2012年官方數據奶產量為3744萬噸;而有乳企認為實際產量僅為1570萬噸,今年更減少到1300萬噸。
有乳企認為,存欄奶牛數量差異如此之大,固然有統計數據來源不同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各地政府在上報奶牛養殖數量和奶產量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報情況。各地不愿主動面對奶牛養殖出現大幅下滑的局面,在傳統大省的表現尤為突出,造成對全國總體數據的統計偏離實際數據。
奶牛存欄的減少直接導致的奶源緊缺。記者了解到,除飛鶴公司此類自有奶源充足的企業,基本可以自產自足外,多數乳企處于“吃不飽”的現狀。伊利集團目前由于市場銷售旺盛,每天原料奶的缺口很大,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蒙牛集團的原奶缺口也在1000噸左右。一些企業的生產點由于原奶不足,處于半停產的狀態。
而企業自有奶源基地,由于自有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等原因,同樣進展緩慢。
內蒙古農牧業廳表示,目前內蒙古100頭以下奶牛的非規?;B殖比例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給方。政府推進奶牛規模養殖發展的重點,應該是扶持中小養殖戶及散戶組建專業合作社,并逐步發展成為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但目前國家不支持存欄在300頭以下養殖場建設,加之長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響,中小戶規?;l展進程緩慢。
行內認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奶源的增長速度與乳業的發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為明顯。據估算,目前原奶供給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行內保守估計,3年后原奶供給缺口仍將維持在20%左右,并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