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社交 家長不宜過分干涉
有很多有“遠見“的家長,會想彬彬父母那樣早早為孩子打造社交圈。然而,過分干涉孩子的交友,其實對孩子成長是有負面影響的。
唐主任認為,寶寶的社交很重要,但是沒有必要刻意去營造一個社交環(huán)境。她認為彬彬父母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yǎng)很積極,也確實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寶寶的社交能力。但也只是讓孩子多一些接觸面,多開一些眼界,從而得到社交經驗的積累。但真正的社交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還是要靠生活來告訴寶寶。
一個孩子從家庭,到托班,再到幼兒園,是有自己正常的生長環(huán)境。家庭的身教和言教也能幫助孩子積累社交經驗,父母雙方與孩子間的交流,也可以視為一種社交。寶寶在這一過程中會學會怎么與人交往。“而且故意讓孩子只接觸他們以為的‘上流階層’,很容易造成寶寶的心理扭曲,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唐主任補充。
隨時隨地都有社交 家長無需刻意
唐主任認為,社交,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適合過早專門去社交。過早的去專門發(fā)展社交能力,會讓孩子的心靈無法安定,心不定,情緒不穩(wěn)。父母過早、過分的刻意培養(yǎng),有時往往是有反效果。最常見的情況是,你越逼一個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他越是會避開,久而久之更會產生抵觸的性格。所以,唐主任建議,對于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應該抱著輕松的心態(tài),像彬彬只有5歲,他的人格和心智還沒成型,還有很多發(fā)展空間,這時候操之過急就容易有反效果了。
另外談到社交,是否一定意味著要以語言交談為主導?唐主任認為,身體的碰觸,配合的默契,也是一種社交。所以,家長無須總是逼孩子開口,也不必特意訓練他們在人前能夸夸其談,只要他們能跟其他孩子正常交流,那也是社交成功。
最后,唐主任認為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寶寶社交關注點。0至3歲的寶寶,可帶他多曬曬太陽,讓他融入大自然集體的環(huán)境。3至4歲的寶寶,幼兒園就是他們社交的最大環(huán)境,跟老師和同伴相處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社交能力的過程。而到了5至6歲,孩子可能會跟同伴間出現一些矛盾,這時需要家長“出手”進行引導。總之,沒有必要刻意去營造某個環(huán)境,還是順其自然的好。給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讓寶寶健康成長。
【專家簡介】
唐記華主任:廣東武警醫(yī)院心理科(青少年成癮治療中心)主任兼學術帶頭人,醫(yī)學博士,副主任醫(y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醫(yī)學會睡眠醫(yī)學分會委員,全軍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評審專家。從事部隊官兵心理衛(wèi)生工作、臨床心理工作10余年,在情感、婚姻、家庭問題的咨詢治療及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團體心理治療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20余篇,榮立三等功兩次,武警部隊心理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