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樣的制毒村莊,需要警方動用這么大力量來緝毒?
兩成家庭參與制毒
村民剝感冒藥膠囊,一個月收入過萬元;將麻黃草剪切成兩三厘米長,一天收入少則300元多則600元
1月6日正午,在離海邊不過2.5公里的博社村,可以聞到海的咸味。但過去的幾年中,由于提煉麻黃素,整個村莊都常年籠罩在一股化學藥品氣味中。
在博社村村口的垃圾堆放處,當年還曾立過一個落款為“村委會”告示牌,寫著“嚴禁亂倒制毒垃圾!”
進村的村道兩側,林立著約兩百棟新建的四五層小樓,外表裝飾極為豪華。而在村子的西南,則和其他粵東村莊無異,是挨得密密麻麻古樸老宅。
豪宅大多大門緊閉。面對記者的登門詢問,村民幾乎都一臉警惕地立刻關閉大門,而路遇的村民們也大都擺擺手,默默走開。
2013年12月29日,清剿行動后,武警在博社村外圍防控。
上了年紀的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整個博社村都姓蔡,是一個老祖宗,遷自福建莆田,原本四房,三房早年外遷,村里只剩下大房、二房和四房三個家族,各房之內走得比較近。
64歲村民老蔡說,村里大房勢力最大,這次涉毒被抓的人員中,也以大房的家族為主。
目前,當地警方仍在深挖此案,相關案情尚未對外披露。但根據陸豐政法系統的信息,“三甲地區”制造冰毒的技術最初由臺灣傳入,工藝不斷演進,從繁到簡,成本越來越低。
一位陸豐政法系統的官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制毒技術比起上世紀90年代末簡單、易操作許多,一般村民也可掌握。十幾年前,一個制毒“技術骨干”后面跟著三四個販毒團伙,而最近幾年每個販毒團伙都有自己的制毒人員。
“上世紀90年代末,主要是購買麻黃堿提煉冰毒;到2012年上半年,村民開始大量購買某些含有麻黃堿的感冒藥提煉。”陸豐市禁毒辦主任林春家介紹。
在老蔡的記憶中,2012年前后,村中的垃圾堆邊,開始出現感冒藥的膠囊殼和藥盒,“成堆成堆的”。
林春家說,成本上漲,加之相關藥品被嚴管后,制毒者轉為大量收購麻黃草。一位當地藥商介紹,麻黃草是一種含麻黃素的常用藥材,提煉出麻黃堿后可制造冰毒。
老蔡說,當時各地車牌的卡車涌入村莊,整車整車地拉麻黃草,“有時直接卸在進村的路邊”。
前述政法系統官員介紹,在博社村制毒的整個鏈條中,提煉冰毒的最后環節,一般由極少數骨干完成,而前期低端的工序,如搬卸、剝殼、剪切、脫水,則交由村民完成。
此前,廣東媒體披露,村里的小孩剝感冒藥膠囊,一個月收入過萬元;將麻黃草剪切成兩三厘米長,一天少則300元多則600元。
“而一個壯勞力種地的月收入,不過1000多元。”前述政法系統官員說。這也成為村里兩成家庭參與制毒的原因。
“但這種‘好事’,不是隨便誰都能干的。”老蔡說,老板只交給熟悉或者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