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申請回復“零”紀錄
課題組成員對“小升初”信息公開作了電話監測、實地走訪與書面申請調查。結果顯示,16所樣本重點中學,沒有一所在公示欄中張貼錄取名單,多個區縣的“小升初”熱線電話多次撥打無人接聽。
課題組實地走訪發現學校并無張貼公示名單后,與多所學校學生作了直接溝通。學生證實,錄取結果僅通過電話或短信通知本人。課題組成員告訴記者,與去年的監測情況相比,今年的調查結果沒有任何積極變化,招生信息未作統一公開;電話監測情況也不容樂觀。多個區縣的熱線多次撥打無人接聽,為數不多接聽熱線的區縣表示應到各學校咨詢情況,個別區縣“小升初”熱線工作人員甚至態度惡劣或表示完全不清楚情況。
為全面了解北京“小升初”政府信息“申請公開”現狀,去年10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北京語言大學志愿者,特別向北京市教委、教育考試院、17個區縣教委、招生考試中心信息公開辦公室及東城、西城、海淀、朝陽區34所中小學,共計70個單位,通過快遞寄交申請函和申請表,正式申請公開2013年北京市“小升初”招生信息。
截至11月16日,70份信息公開申請中,僅收到東城、朝陽、石景山、房山、順義、豐臺6個教委發回的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與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和海淀教委、西城教委、延慶教委的電話回復,以及通州教委的郵件回復。回復率不僅很低,申請公開處理效率亦參差不齊,而且對信息公開范圍界定模糊,無法滿足申請人需求。
課題組申請公開事項包括:每所初中劃片信息,每所小學畢業生人數與每所初中接收“小升初”學生人數,每所小學電腦派位學生錄取結果與占當年畢業生總數比例,每所中學實際接收學生錄取結果,初中具有特長生招生資格的學校名單和所屬特長項目等。7個教委的回復程度各不相同,普遍回復籠統簡略,缺乏質量與深度。比如,以東城區為例,其在答復告知書中僅做出3項回應:關于“東城區2013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意見”已在“首都之窗”和“數字東城”專欄向社會公示,可查閱獲取;關于“東城區每所中學2013年接收學生錄取結果”屬個人隱私,不予公開;其他信息建議向相關招生部門咨詢。
研究報告表明,與公眾的熱切期望截然相反,北京市相關部門對教育信息公開工作的落實與工作態度并未好轉,與往年調查結果相比,回復“小升初”信息公開申請的教委及考試院不增反減,中小學回復率依然保持“零”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