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孩子叫一聲“媽媽”
1月15日,康復中心4樓一間教室,孩子們正在“上課”。教室里只有9個孩子、1個老師和9名陪同的家長。只見這些孩子有人不時地離開座位,有人玩著跳跳球,有人爬到桌子上大聲叫喊,渾然不覺外界的一切,仿佛整個世界就只有他們自己。
對于普通孩子來說叫媽媽是非常容易的事,而對于容女士來說,等待這一聲“媽媽”不知道還需要多久。“圍圍只會叫爸爸,不會叫媽媽,我每天教他上百次,直到現在還沒學會。”容女士說,對她來說,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圍圍會喊“媽媽”。
“孤獨癥兒童一般在溝通、社交、行為上存在障礙,一個簡單的詞,教上萬遍不會很正常。”康復中心圍圍隨班的余老師告訴記者。
康復中心共有百來個孤獨癥兒童,大多來自外地,像容女士一樣,一般是夫妻一方長年在南寧租房陪孩子康復,另一方則只能留在家鄉或者去外地打工,賺錢支付孩子的治療費和一家人的生活費。容女士的丈夫在河池幫人開車,每個月工資不到2000元,而母子倆在南寧的房租加生活費就要1500元,還不包括孩子的康復治療費。
父母死了,孤獨癥孩子怎么辦?
容女士說,他們最擔心孩子的看護問題。和很多孤獨癥孩子的父母一樣,她和丈夫也想過生二胎,自己死后讓老二照顧老大,但他們有個擔憂——萬一再生出一個患有孤獨癥的孩子怎么辦?“身邊曾有過二胎還是孤獨癥的例子,這樣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再承受”。
余老師介紹,目前國家對0~6歲孤獨癥孩子有免費強制搶救項目,但此后如何保障孩子繼續治療和生活,尚無完善的救助制度。孤兒院、福利院、養老院沒有專業的陪護人員,也不收自閉癥患者;醫保系統沒有覆蓋自閉癥患者。
容女士連續3年申請了國家免費康復項目,目前是最后一個學期,而孩子卻遠未做到生活自理,更不用說能融入社會。而民辦的孤獨癥康復機構每月費用少則三四千元,多則五六千元,這對于只有一個勞動力的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一旦中斷專業康復訓練,孩子的智力下降會非常快,不少患兒會在一個假期就降到一歲多的水平。”余老師說。
全國殘疾人普查情況表明,兒童孤獨癥已占我國精神殘疾首位。廣西孤獨癥兒童目前已經有2萬人,平均每150個兒童中就有一個。自治區殘聯就業服務大廳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廣西并未制定專門針對孤獨癥患兒的培訓和幫扶的就業政策,他們只能在殘聯現有的38個技能培訓項目中選擇適合的跟隨培訓。
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孤獨癥患兒大齡托養和庇護性就業政策的出臺,成了家長們焦慮的期待。
兒童孤獨癥
又稱兒童自閉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等反應為特征的發育障礙疾病。約3/4該癥患兒存在精神發育遲滯。孤獨癥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們這樣描述孤獨癥兒童: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