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鑒定其作案時抑郁癥發作 茂名中院裁定準許檢方撤回起訴
“生兒子后,丈夫在外打工,對自己不關心,在夫家生活不開心,照顧小孩的事都是我干,哄他睡、喂奶等,晚上幾乎不能睡,想到離開這個世界就不用辛苦了,但又怕孩子沒人照顧,所以把孩子也帶上?!薄▲P
因家庭生活的種種不順心,萬念俱灰的90后少女小鳳(化名)竟買了紅霉素、土霉素、四環素、止痛片和“神奇藥筆”等藥磨粉,再混合白糖攪拌強灌給自己年僅三歲的小兒服食,之后小鳳自己也將剩下的自制藥物服下并割脈企圖自殺,結果她自己被搶救了過來,而親生兒卻永遠離開了人間。
昨日,茂名中院就此案進行了通報,稱該案移送提起公訴后,經茂名中院提議對小鳳進行法醫精神病學鑒定,診斷為心境障礙——抑郁發作(抑郁癥),作案時處于抑郁癥擴大性自殺狀態,無刑事責任能力,主張不追刑責。
用數種藥粉自制毒藥
據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小鳳因婚后長期與丈夫分居,生活貧困,且與家公、家婆存在隔閡,難以溝通,遂產生厭世情緒,試圖殺死自己的小兒后再自殺。去年5月28日18時許,小鳳在其位于電白縣林頭鎮塘村村尾的家中,趁家公、家婆外出,把事先磨成粉末的紅霉素、土霉素、四環素、止痛片和“神奇藥筆”等幾種藥粉和白糖混合在一起,加入白開水攪拌后,用湯匙強喂給小兒吃。在小兒吃了半碗就拒絕再吃的情況下,小鳳用右手捏住小兒的喉嚨處,用左手捂住小兒的鼻和嘴,直至小兒沒有呼吸才松開雙手。然后,小鳳通過喝剩下的藥物和糖水混合物、割脈等方式企圖自殺。家人發現后,立即將小鳳及其小兒送往醫院救治,但其三歲的小兒已死亡,經法醫鑒定為中毒死亡。
面對檢察機關的指控,滿臉稚氣的小鳳有問有答,對自己的姓名、年齡、地址等一般情況交代清楚,對毒殺兒子一事也能清晰回憶陳述,并未作任何辯解,但情緒低落,對毒死兒子一事深表悔恨之意,認為自己最好被槍斃,好去陪兒子。那么,小鳳殺兒的行為,到底是無知?是一時“沖動”?還是另有原因?
案件移送茂名中院后,承辦法官感覺被告人小鳳的作案動機和作案手法十分蹊蹺,為審慎起見,遂提議司法鑒定查明真相。
司法鑒定:
嚴重情緒障礙釀悲劇 “其事可悲,其情可憫”
對小鳳的司法精神病學鑒定認為,小鳳處于抑郁癥的擴大性自殺狀態,又稱“憐憫性殺親”,是由于小鳳患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其理智推理遇到障礙,主觀認為與其死后遺留下幼子,不如將他們帶去同死。小鳳作案時并非不能認識其行為的性質與后果,不能認為其完全喪失辨認控制能力,由于小鳳嚴重的情緒障礙,致使其辨認能力及控制能力嚴重削弱,“其事可悲,其情可憫”,因此評定小鳳作案時無刑事責任能力。
“沒了兒子,我不能再失去她,希望政法機關從輕發落,免除我妻子的刑事責任,讓她盡快回到我身邊!”小鳳的丈夫向司法機關提交了求情信。
基于該司法鑒定,公訴機關日前申請撤回起訴,茂名中院依法裁定準許。
專家:
抑郁癥初期有跡可循
湛江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心理專家唐旭認為,生活的不順意,是小鳳毒殺親生兒和自殺行為的最大誘因,是受其長期“壓抑的情緒”誘導所致,多發生在生活自控和適應能力差,婚姻狀況及生活不如意,不善于與人交往性格內向的人身上。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及時發現抑郁癥患者,盡量避免類似“小鳳”悲劇的發生?
唐旭稱,一般情況下,抑郁癥患者在發病初期,會出現心情比較低落,早晨無精打采等現象。家人或身邊的人如果發現某人有類似情況,應及時與其談心 開導,比如他(她)在生活上最在意的一些東西,應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對抑郁癥癥狀嚴重的,除了對其進行關懷外,應及時去看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