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對孩子適應能力擔憂。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適應、學校環境適應、學習生活適應等諸多方面的能力深懷疑慮,害怕孩子在學校無所適從,在這種焦慮心理的作梗下,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地加任務、加壓力,甚至造成兒童精神壓力過大,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自己也深陷焦慮之中。
綜上所述,由于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上在家庭中缺乏與幼兒實際相匹配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最終使幼小銜接期家長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普遍存在心理焦慮。
家長和孩子要做的心理準備
2、幼兒篇
首先,對學校生活不適應產生焦慮。
孩子成為真正的小學生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色彩艷麗的玩具變成了呆板的課桌椅,從以游戲為主轉變到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對于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由于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許多孩子進入小學后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的現象。
其次,對學習要求、評價的不適應導致焦慮。
那些乖巧、上課專心的孩子在小學一開始就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那些好動、易興奮的孩子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上課不守紀律,隨便離開座位,在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嚴厲批評甚至處罰之后,這部分孩子在剛踏入學校之際,就遭受到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在學校里沒有歸屬感,久而久之,就可能產生厭學、逃學等逃避現實心理或行為。
另外,幼兒園學習沒有壓力,沒有成績的比較,人人平等,以快樂健康為原則。入學以后,老師和家長都比較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排名等。有的孩子人很聰明,但就是聽不懂老師講課,有些孩子難以理解書本上文字的意思,有些孩子老是看錯字,寫錯字,漏字甚至露題……糾錯、訓斥,導致了孩子的焦慮。
最后,受到焦慮情緒的相互影響。
在幼兒園大班后期,家長之間互相交流的多是孩子的擇校和課外補習等情況,許多疑慮和焦慮性的言談都夾雜其中,不知不覺地傳遞給孩子。而當孩子們談及小學生活時,又把這種焦慮互相傳播,因此形成了焦慮“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