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時間】《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5)

編輯:Lucy | 出處: 媽媽網

  我很贊成這種做法,如此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味追求齊頭式平等或假象資優毫無意義。

  姚小弟的負擔不算輕,一個人進到全英文環境“打拼”豈是容易?到了學校,聽、說、讀、寫,只能靠自己求生。除了閱讀課,還有拼字課與文法課得對付。另外,他的級任老師還在課堂念故事,一本少年小說:There’s a Boy in the Girls’s Bathroom,有個男孩在女生廁所。沒有書,學生聽完后須回答一些問題,類似我們的學習單,譬如有一題問:“He was an island”是何意?我們考慮姚小弟的程度特地去買書,讓他在家預習。一百九十多頁全文字,確實工作不輕,他也認命不抱怨(這是他的優點)。每天都有功課,主要是數學與閱讀二十分鐘。

  乍看閱讀二十分鐘這項功課,覺得很空泛,但老師告訴學生對功課要有責任感,學生也真的執行。父母每天必須在聯絡簿上簽名,若確實有做功課就打勾,次日可集一顆星星,集滿十個可換:玩具、用品、電玩時間、沒有功課,四選一。這一套臺灣也施行,可見鼓勵孩子的招數中外皆然。

  我發覺他們非常注重閱讀,可說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回家功課。孩子也不怕看厚書(課本都厚得像磚塊),閱讀的持久力較足,學校幾乎是排除萬難(無太多紙筆作業、測驗卷、練習簿等功課)把晚上時間空出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即使如此,他們還叮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為什么?我猜是白天已經很累了)。臺灣因薄課本影響,很怕厚書,出版社對厚薄的計較已到偏執地步,J.K. 羅琳若是臺灣作家,《哈利? 波特》一定不可能那樣出。加上學校、家長崇尚紙筆作業注重考試成績又要課外補習,孩子沒有太多時間閱讀。由此可見兩套不同的教育理想與實踐。也許不同國家對于要栽培出什么樣的下一代各有堅持吧!我們的紙筆訓練有助于熟練度,面對考試也能有好表現。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倒也罷了,若覺不足,那就得自求多福。

  有一次與好難聊天,他說內地學生為了高考(考大學)也是采“題海戰術”,做遍題庫以求佳績。他任教的經驗覺得,經過這種訓練的學生到了國外很能考試,但做研究很快碰到瓶頸,上不去??磥恚瑑砂对谀承┑胤竭€挺能交流的。

  我也很贊同周六日無功課,讓大家都休息。別讓媽媽每到星期日下午開始發脾氣,罵小孩為什么功課沒做完?很多媽媽的子宮肌瘤跟孩子的功課有關,“教育部”與“健保局”應聯手正視這個問題。

  即使我覺得這學校已經不錯了,這里還是有私立學校,學費一學期二千五百元(約臺幣八萬二千元)。唉,教育已是階級產物,貧富差距大到可怕。

分享到: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