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媽媽調查:非婚生子無準生證難獲戶口
編輯:chenglian | 出處: 網易
依托貼吧的平臺,自身也是未婚媽媽的吧主飛飛和幾個相熟的吧友曾考慮過建立未婚媽媽之間的公益救助平臺。
貼吧也曾嘗試捐助的幾位生活特別困難的媽媽,但是由于貼吧內的女性大多“自身難保”,公益活動并未形成規模。
主流外的“真空”
“在我國,受制于傳統觀念和計生政策,這一群體一直在主流視線之外。”楊菊華認為。
楊菊華是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在她看來,目前青少年普遍早熟,而青年選擇婚姻的年限卻一再延后,這意味著從成熟之后到進入婚姻之前,有一段超過10年的真空期。
“我國的生育關懷、服務,大多是針對婚后女性開展的。這樣一來,這10多年的真空期伴隨著人們性觀念的開放,未婚媽媽的產生和擴大成為必然。”楊菊華介紹,在西方社會,女性有選擇未婚生育的權利,她們當中特別困難的,政府和民間組織會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是時候好好審視這個群體了。女性生育權既不應該成為婚姻的附庸,也不應該被濫用引發生而不養等社會問題。”楊菊華說,不管是政策制定還是學術領域,對未婚生育現象的關注目前都不多。
有專家建議,希望那些準未婚媽媽能冷靜理性,不要沖動,要多為孩子想想。現實的困境是:僅靠媽媽一人的經濟支撐,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未來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風險,孩子將來與社會的融合度,也得不到保障。
人群中有多少喬敏和于軍?如何認定未婚生育行為?從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角度,如何保障這個群體特困者的利益?
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多次聯系國家衛計委等多個部門,截至發稿,未得到上述部門回應。
多個部門相關人士回復稱,受制于統計手段和傳統觀念,關于未婚生育的數目,目前并無權威統計。
該人士稱,從孩子的成長教育及社會的接納程度,未婚生育不應提倡。但法律上同時規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道德評價不應該僭越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社會應對這一群體正視和寬容。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正視未婚生育可能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做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幫扶工作。
在北京地區,某區計生委人員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官方目前并沒有專門對這一群體的統計,只是籠統地將她們算為超生人員。就該區而言,未婚媽媽占到總超生人口的5%到8%,每年有10到20個人的規模。
這其中并不包括喬敏這樣的流動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