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女士的女兒1歲半,正是學說話的時候,不過她卻有點發愁。
“之前,女兒基本是外婆帶的,外婆會跟她說點老家的溫州話。最近,老家有事,我媽回去了,婆婆叫我們把孩子送到云南去呆半年。”俞女士說,正處于語言爆發期的孩子,如果去了云南,我們又不在身邊,我怕她回來后就一口云南方言了,回杭州后也會很不適應,很可能因為語言環境變化太大,影響語言表達能力。
因為快3歲的兒子跟著奶奶學了一口河南腔,孫女士更是擔心孩子明年上托班以后,老師和小朋友們聽不懂他說話,無法和他交流,會冷落、歧視孩子。“我小時候讀書,就因為普通話里的‘n’和‘l’分不清,常常被同學嘲笑,心里特別難受。”
有時候,她會刻意去糾正兒子的發音,但是,這一招對于正在執拗期的孩子來說,適得其反,“我越糾正,他就越加重方言發音。”
“我應該怎么做,才能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呢?”孫女士說。
不過,也有一些家長很淡定。
“學方言沒關系的,現在的寶寶,普通話遲早都會說的,不著急。”
“我們小時候都是說方言長大的,現在語言表達也沒什么問題嘛。而且,方言可以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還特地在家里跟孩子用方言說話。現在的孩子,就算是杭州人,多數也只能聽懂杭州話,卻不會開口說了。”
“現在很多新杭州人,孩子對所謂的‘老家’都沒什么概念。小時候學點方言,也能讓他們對老家有一個語言上的印象。會說方言,還有個好處,至少以后回老家,能聽得懂人家說什么。”
“擔心是多余的,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強,學得很快。我兒子白天都是跟著我婆婆的,說的是老家的方言,我跟他講的都是普通話,他現在方言、普通話都會說,動畫片里的普通話他也會學,而且學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