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家族基金信托
那么,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運營的資產規模,到底有多大呢?
按照前文的架構,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過Shaw Holdings Inc.這個控股平臺,主要有三塊資產,100%地持有邵氏兄弟的股權,100%地持有邵氏基金的股權,同時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獎基金會。
先看邵氏兄弟的價值。邵氏兄弟的主要資產為26%的TVB股權,還有清水灣的地塊,此外還有一些物業租賃、攝制設施服務以及影片發行業務,但后面的幾項收入都很少。邵氏兄弟2008年年底的私有化公告披露,該公司在私有化之前的數年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均大大低于凈利潤,例如2008財年營收為3345.7萬港元,但凈利潤則達到3.1億港元。原因在于,公司持有的TVB的股權未超過50%,營收不能納入報表,而26%的TVB股權則可以作為投資收益計入利潤,TVB 2008年實現凈利潤10.55億港元,也就給邵氏兄弟帶去了3.1億港元凈利潤中的2.74億港元。
私有化時,Shaw Holdings Inc.以13.34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25%的公眾股份。以此計算,邵氏兄弟當時的估值為53.36億港元。并且,這個價格比當時的股價溢價64%,頗受售出股份的公眾投資者歡迎。
然而,當2011年4月,Shaw Holdings Inc.將整個邵氏兄弟公司出售給陳國強、王雪紅等組成的財團時,總價格達到了86億港元(其中TVB股權作價62億,清水灣地塊24億),兩年半的時間升值了61%。這相當于,邵逸夫先在金融危機低谷時期私有化,經濟恢復后再出售的一買一賣,凈賺了13.34億的61%,也就是8.1億港元。真是精明的商人。
整個邵氏兄弟售出給上述財團之后,該公司被新股東于2011年11月28日,更名為清水灣土地有限公司。曾經叱咤風云的邵氏兄弟公司從此告別這個世界,化作了86億港元,成為了母公司Shaw Holdings Inc.的現金,也即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現金,也即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受托運營的資產。
而這個家族信托基金,還全資持有邵氏基金。邵氏基金目前持有TVB 3.64%的股權,以2014年1月7日收盤市值計算,價值為4437萬港元。邵逸夫獎基金會的規模則沒有公開資料。除去這三個基金,邵氏家族還有新加坡的地產、百貨,香港仍有一些影視資產,如果這些全部納入,總資產或接近媒體所傳的百億規模。
為邵氏家族資產承擔保值增值任務的百慕大Shaw Trustee (Private) Limited公司,又是何人在運營呢?騰訊財經未找到確切的答案,不過,《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的一篇報道中,香港某私募基金的負責人薩穆杰曾描述稱:“邵氏家族把從傳媒帝國賺來的錢通過基金投到海外,由其他專業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打理,實現增值。這樣相當于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而現在不少富豪基金是由家族成員自己管理,缺乏頂級的專業資產管理者。”
與邵逸夫一樣,家族信托基金已經成為老一代富豪解決遺產問題的普遍選擇。一方面,家族信托基金的解散必須全體受益人同意,這就避免了傳統的“分家”、“家變”。另外,還可以實現財產的保護隔離,當委托人出現破產或離婚的情況,信托財產歸受益人所有,不作為破產清算的追索標的或離婚財產分割的對象。
在香港的200多家上市家族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通過家族信托的方式控股,除了邵逸夫,還有李嘉誠、李兆基、郭德勝、劉鑾雄、楊受成等。例如,李嘉誠就設立了至少4個信托基金,分別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并對每個信托基金指定了受益人。
對于豪門家族的財產糾紛,育有兩男三女的恒基集團掌門人李兆基曾很慶幸地總結道:“全香港有錢人中,只要有三個仔(兒子)或以上的,肯定搞不定,兩個就好點。即使是多個女兒也不怕,她們很少管行政。”
而邵逸夫同樣是兩個兒子,又有了生前的精心架構設計,應該不至于出現“搞不定”的狀況。不過,假如未有生養的方逸華也誕下一子,這個故事就將更加復雜,更像TVB的電視劇。